• 101阅读
  • 0回复

为深入生活正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9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为深入生活正名
郑伯农
自从《讲话》发表以来,“深入生活”这个口号逐步深入人心,它为繁荣创作指明了科学的途径。延安文艺的蓬勃发展,建国以来文艺事业的巨大成就,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佳品迭出,都和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也要看到,在一段时间里,也出现过对深入生活的淡漠以至摒弃,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人所共见的。实践证明,艺术如果疏远了人民,只能被人民所疏远;如果抛弃了人民,只能被人民所抛弃。
我们既反对否定深入生活,也要防止把深入生活庸俗化。什么叫深入?顾名思义,深入不是浅入,不是蜻蜓点水。深入生活既是个过程,也是个归宿。只有进入到生活的深层次,才能算是深入。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现在,一些舆论往往把作家出去走走、看看就叫做深入生活,甚至把组织观光团到风景区旅游也叫做深入生活。于是就有了“深入宾馆”、“深入宴会”、“深入卡拉OK厅”,等等。走马观花、旅游观光,是有益处的,但不能把这些等同于深入生活。当年柳青、赵树理等人是怎么深入生活的?他们正像《讲话》所要求的,长期、无条件、全心全意地到群众中去。丁玲曾提出“到群众中落户”。今天,时代变了,群众生产生活的条件也变了,再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定的困难,但“落户”的精神还是可以借鉴的。深入生活的关键在于和群众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它的标志在于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反映。
针对目前那种把深入生活作为廉价标签随便张贴的现象,我认为很有必要为深入生活正名,恢复《讲话》给深入生活的科学界定。(作者为《文艺报》主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