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稳中求进又一春——丰收启示录之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30
第2版(经济)
专栏:

  稳中求进又一春
——丰收启示录之六
本报记者王慧敏
为了采写“丰收启示录”,从5月初至今,记者穿“陇海”,跨“津浦”,从华南到华东,千里采访,但见:千里沃野麦浪滚滚,到处一派丰收景象!
采访结束时,恰值’97全国“三夏”工作会议在江苏张家港召开,农业部副部长白志健告诉记者:“由于播种基础好,增产技术推广力度大,今年夏粮长势普遍好于去年。如果不出现大范围的干热风、烂场雨等灾害,今年夏粮产量将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据农业部统计,今年全国的夏粮面积4.78亿亩,比上年扩大500万亩;早稻面积预计达1.24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面积10.80亿亩,比上年略有减少。全国粮食面积可望保持在去年16.81亿亩的水平。某些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是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对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
从以往的丰收年景看,每一次大的丰收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播种面积的锐减。那么,为何今年的耕地面积没有减少呢?
面对丰收,各级政府抓农业的劲头没有放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经有过两次丰收的辉煌经历,但也留下了农业两度滑坡的苦涩回味。苦涩使我们意识到,粮食生产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针对1995、1996两年连续丰收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在认真分析我国农业现状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及时指出丰收之后决不放松农业,继续把农业摆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一再强调各级领导抓农业的思想不能麻痹,精力不能转移,工作不能放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今年农业生产要稳中求进,粮食生产要保持去年的水平,并力争有所增长。
各地纷纷响应中央的号召,在落实播种面积、保证农资供应、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吉林省,针对今年“春脖子短”,备耕时间紧的状况,春节刚过,省政府就从农口8个厅局抽调140余名干部分赴全省9个市(州)协助当地干部抓备耕生产。同时各地市、县也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乡、村、户,帮助解决备耕中的实际问题。群众普遍反映,今年备耕工作是政府最重视,工作抓得最实的一年。
——江苏省,狠抓土地综合整治,撤并三五成群零星住宅,关闭小土窑,利用“边角料”,增加耕地50余万亩。各级领导带头参加“夏熟高产示范竞赛”活动。
——云南省把能否完成粮食种植计划,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省政府与各地州市政府签订“粮食自求平衡责任状”。
…………
农资供应,货源足价格稳;科技推广,力度大措施实
往年每到春播季节,农资供应顿时趋紧,价格也飞速上涨。今年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调控措施得力,化肥、种子、农膜等农资供应充足,据29个省、区、市农调队对26个县的调查结果表明,13种农资可供量都达到了90%以上。其中,化肥、农膜、中小农具、种子等主要农资可供量超过了需求量。价格稳中有降,大多数农资市场价格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0%—20%。记者在采访途中,曾随意看了几座农资仓库,但见座座仓库农资储备充裕,品种齐全。在河南省偃师市翟镇乡圪当头村,记者看到一辆满载农资的卡车正在沿街兜售,一位姓郭的老汉告诉记者,今年的农资供应工作真算是做到家了,该用什么农资时,不等你到商店里买,就会有人直接给你送到了地头。
去年农业获得大丰收,科技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去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9%——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从中央到地方,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推广的力度。年初,李鹏总理从中央预备费中安排了2000万元,重点支持种子选育工作。农业部把今年定为“农业科技推广年”,各地也因地制宜总结出了一套套适合本地的技术模式:
——河北省实行“农技电波入户”计划,即在地方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定时播出农业科技节目。年初,省农业厅和广播电视厅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农业科技电波入户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市、县电视台都要开办农业科技的固定栏目,并无偿播出节目。目前,已有半数的市、县开办了农业节目,收视率超过了50%。
——浙江省加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通过全面实施“种子”工程,进一步提高种子质量和统一供种率,统一供种率达到40%,统一供种面积达到165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0%和23%。
——安徽省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技术、科学施肥等13项农业适用技术。确定全年农技推广面积2.5亿亩,全年培训农民1520万人次,使科技贡献率达到40%。
…………
连年丰收,固然可贺,但隐忧不容忽视
连年丰收,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辛勤努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我们对丰收进行一番冷静的审视,就会发现,老天帮忙这一因素也不能忽视。就全国范围来看,我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失时不雨,民且狼顾”。相当一部分地区还是靠天吃饭。
此外,丰收衍生出的枝枝蔓蔓,把许许多多问题推到我们面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粮食的调控、仓储、调运诸方面仍存在着漏洞;政企不分的粮食购销体制亟待改革。从长远看,平抑粮价,单靠政府补贴恐很难奏效。去岁,为了不出现“谷贱伤农”局面,各级政府拿出巨额资金补贴粮食收购。这已经让许多地方感到力不从心。在今年的“三夏”工作会议上,代表们纷纷反映:随着夏粮收购的到来,国有粮食部门的经营困难将更加突出,一些地方的粮食价格下跌。粮价下跌,必然会影响农民来年种粮的积极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人多地少这一结构性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农民负担依然很重,农民通过丰收获得的收益,由于不合理的负担大打折扣。
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留给我们这样的警示:面对丰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看不到问题,丰收留给我们的喜悦将是短短的一瞬,农业再度降温将不可避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