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江麻怎样钻出“麻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30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

  江麻怎样钻出“麻袋”
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记者陈建华阮胜发
1993年5月,“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活动以《一个钻进“麻袋”的企业》为题,通过新闻媒介将江西省八一麻纺厂主要由于体制僵硬、结构单一、产品老化的亏损情况,曝光于全国。
4年过去了,记者再次来到江西省八一麻纺厂时,他们已走过了减亏、持平直至盈利这一艰难历程。企业由当时的累计亏损7200多万元、资金负债率达276%,去年一跃实现利税171万元、资金负债率降低到90%,职工人均年收入也增长了2倍。为此,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该厂“有突出贡献企业”称号。
江麻是怎样从“麻袋”里钻出来的呢?
转换机制闯市场
1993年4月,江麻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在对自身和市场进行了一番深刻审视后,他们认为,要使江麻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重现活力,首先必须转换经营机制。
按照“分而治之、分块搞活”的策略,他们采取“逐层切块、逐级承包、逐块搞活”的办法,陆续组成了黄麻纺织厂、苎麻纺织厂、草坪实业公司、经销总公司等10个经济实体,赋予其二级法人资格,以“虚拟资本”的形式占有企业部分资产所有权,将所有权和经营权结合起来;分块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体制,彻底斩断这些经济实体依赖母体的“脐带”,把他们逼“下海”。
与此同时,对管理机构进行“消肿化淤”。原有的43个科室一下精简到9个,人员也由过去的600多裁减到只剩102人。
资产经营脱困境
江麻地处南昌市区,占地近400亩。几十年来,大片的土地沉睡,停产的设备闲置。逼出来的江麻人决心盘活这块资产。
利用厂区沿街的地利,采取“你出资、我出地”的方式,打开围墙,开发出1500多米的临街店面对外租赁;将闲置的空地与南昌市交通局合作,建起了全省第一个按行业管理的配货市场;用土地参股的形式与外商办起了汽车维修中心,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的重新配置,全厂每年增收200多万元,同时还安置了大量的下岗职工。
各个经济实体在搞好生产的同时,也开始动脑筋想办法。苎麻纺织厂把长期闲置的第二织造车间租赁给一家乡镇企业,又将短纺车间拿出来,以厂房和设备作实物投资,与外商合作办起了合资厂。从整顿、补齐设备到分段生产,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把12台纺纱机5000锭全部开出,生产棉纱面市,当年便出现了盈利。
开发新品谋发展
纵观江麻的历史,可谓成也麻袋,败也麻袋。这种产品结构的极端单打一现象,使江麻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使他们讨了个明白。
1994年7月,一家外国公司找到江麻,请他们加工一种被称为“网布被”的黄麻产品。他们通过多方了解获悉,“网布被”是种草用的,将它铺在撒过草籽的软土层上,既可提高草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也可防止水土流失,外国已广泛运用。江麻人决定,发挥自身的厂房、设备和技术优势自己干,并把产业链延伸到种草上去。1995年,他们将自己开发的“草坪培植床”应用于省内昌九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的护坡,一举获得成功。现在,这一新的生产项目已经打进了江苏、浙江、福建等市场。去年,全厂生产和种植“网布被”和草坪近100万平方米,产值1000万元,创造利税100多万元。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品种单一、附加值低的现状,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江麻多方筹措资金用于“短、平、快”项目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不仅为企业扭亏增盈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柱,而且为企业的发展积蓄了坚实的后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