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阅读
  • 0回复

播种未来——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贵州女童教育项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1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播种未来
——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贵州女童教育项目
王恬
5月上旬,一个记者采访团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新闻官员郭羽凌女士的带领下,走访了儿基会与贵州省女童教育合作项目示范点。
美丽的贵州省养育了1000多万苗、侗、布依等少数民族人民。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这里是普及初等教育的难点,而女童入学又是难中之难。因此,这里成了联合国儿基会的关注点。
从1985年到1995年,儿基会为贵州的基础教育提供援款约1000万元人民币,被当地人称为“种子钱”。贵州获得了教学设备的“硬件”,也获得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软件”。儿基会的资金主要用于培训当地教育工作者、基层干部以及儿童家长,使得“教育为本”的思想在贵州人心中生根发芽。于是,当地流传起这样一句话:“联合国都来关心我们孩子的教育了,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关心呢?”
麻江县六堡畲族女子学校距麻江县城仅18公里,但群山阻隔,交通极不便利,我们只得换乘吉普车颠簸行进。来到那里,我们看到群山怀抱中有一大块平地,一座两层校舍静静地站立在那里。这座女校建于1989年,1994年被列为联合国儿基会“促进贫困地区女童教育”项目学校。此后,该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现配有彩电、录像机、缝纫机等设备。目前,全村适龄女童入学率从1988年的10%上升到100%。
有机会得到正规教育是幸运的,而那些失学或辍学的女童甚至成年妇女受到劳动技能培训与扫盲相结合的非正规教育也一样是幸运的。儿基会与贵州省科协为此开办了“社区非正规教育”合作项目。在凯里市翁省村女子技能培训站,在关岭县滑石哨村女子教育补偿班,我们看到失学女童和母亲同堂学习蔬菜栽培、手工编织等实用技术。
那些不幸的盲童、聋哑和弱智儿童,同样沐浴着来自儿基会的关怀。1994年,儿基会与贵州省教委合作开办了“特殊教育”项目,共培训盲、聋、弱智教师239人次,两个项目县的残疾儿入学率提高了近60%。关岭县大地村小学的叶学书老师参观了北京的一个特殊教育点后,深受启发和鼓舞,在贵阳学习了盲文,返村为盲童授课。在洒把小学,已经随班就读的几名弱智女童为我们表演了唱歌、跳舞、诗朗诵和剪纸。11岁的李恩美准确地写下了几道算术题的答案,还说她想“上大学”。
贵州省基础教育处皮俊林处长说:“联合国儿基会在贵州的软件活动带动了硬件投入,促进了全社会办学和女童入学。我们非常感谢儿基会提供的经费和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