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在欧洲访福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2
第7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在欧洲访福特
本报记者林钢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邀请一批中国记者去参观新产品,却用飞机把我们送到了欧洲。
汽车早已是全球性产业。福特公司1903年成立,当年就向英国出口汽车,第二年向澳大利亚,接着又向日本、西班牙出口汽车,到了1911年,第一家在北美以外的装配工厂和销售公司就在英国建立。福特认为,他们一开始就是国际性公司,“一个国家的汽车是不能与世隔绝而得到发展的”。福特现在6大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制造、装配汽车,销售到世界各地的200多个汽车市场。
这次远涉重洋主要是为了参观福特最近开发命名为Ka的小型汽车。我们首先来到西班牙的瓦兰西亚市。设在地中海之滨的这家福特汽车厂已有20年历史,“Ka”车就在这里生产。
“天霸”、“雷鸟”、“特使”(原名金牛座)、“维多利亚皇冠”、“稳达”(原名“风之星”)、“嘉年华”、“Ka”……世界上没有一家公司像福特那样,在全球各地生产如此多品牌的汽车。美国人从来不使用“国产汽车”、“民族汽车工业”这类词,它似乎不太计较在哪里制造。它经营的是资本,关心的是市场,追求的是利润。福特在西班牙投资设厂,产品在欧洲销售。欧洲人都知道“嘉年华”和“Ka”车是“西班牙制造”,但仍然叫它们“美国汽车”。
福特是以制造豪华大型轿车闻名于世的,“Ka”车则是它制造的“最小的汽车”,车长仅3.6米,排气量1299毫升。自从踏上欧洲大陆,我们注意到,无论在巴黎、伦敦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在国与国之间的高速公路上,经济实用的小型汽车占有很大比例。据介绍,目前在欧洲销售的汽车总量中,“Ka”这一档次的小型汽车约占32%;预计到本世纪末小型车的比例将达到35%。
“汽车变小,是全球趋势”。福特公司负责设计的副总裁杰克·特尔纳克说,“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在产品系列中增加新型‘Ka’车,就是为了让顾客有全然不同的选择。”
福特满怀信心地将它的“Ka”车担纲,参加两年一度的巴黎国际汽车博览会。置身于充满文化底蕴的汽车展厅间,感到无处不在的东西是近乎白热化的竞争——高新技术的竞争、创新设计的竞争、新材料运用的竞争、促销手段和价格的竞争。正是竞争激发了个人和企业的巨大潜能,使得世界汽车在百年间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
自从1932年通用赶上并超过福特以来,在世界汽车排名榜上,福特一直屈居第二或第三位。自乔德曼1994年1月执掌福特公司董事长以来,立定目标要向世界第一迈进。他正领导着公司实施一项名为“福特——2000年”的改革计划,要在不远的将来改变世界汽车工业的格局。
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乔德曼说,现在福特开发新车的时间已从48个月缩短到24个月。用户要买福特车,从销售商收到订单之日起,15日内就可拿到新车。
这位英国出身的企业家有儒家风范,他曾5次访华,同此次访欧的中国记者相熟。记者对他说,30年代念中学时,上海就有福特汽车。福特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相比之下,现在福特在中国的业务进展是否慢了?他诙谐地说,福特与中国的合作是天长地久的。福特有长远的战略目标,着眼于中国的未来。我们已建立了5个零部件合作企业,这将使我们的合作奠定在坚实基础上。我们与江铃合作生产汽车是从联合开发起步的,完全符合中国的产业政策。福特将积极支持并参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福特与中国合作的第一个整车项目,将是与江铃汽车公司联合制造一种捷运(Transit)的轻型汽车。
10名中国工程师正在伦敦但顿技术研究中心和福特的同行们一起进行开发设计。于是东道主安排中国记者顺道前往采访。
迄今为止,汽车行业的中外合资项目,大都是外国公司把一个现成的车型拿来,中国工人按照设计图纸、工艺流程、照模照样把它制造出来。现在福特与江铃的合作从联合设计开始,是具有开创性的。联合开发的车型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午宴时,记者向邻座技术中心的总工程师说出了心中的一个疑问:福特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江铃是中小企业,工程师也年轻,说共同开发是否太过头了。想不到这一问引出这位美国朋友的一番议论。
他说,工程师就是工程师,不分什么美国的、中国的。江铃工程师的素质,比起美国工程师来,水平一点不差。我们肩并肩工作,有时在南昌,有时在伦敦,互相尊重,切磋琢磨。我们合作得很愉快。中国的同行可能缺少一点经验,但理论基础扎实,对问题的认识有深度。更可贵的是,他们年轻,处处表现出创新精神。共同合作中,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
不远万里专程来到伦敦,没遇上江铃的工程师(他们正好回南昌去了),颇觉怅然。但听到福特工程师对他们如此热情、积极的评价,又由衷地感到欣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