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阅读
  • 0回复

足迹与眼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1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足迹与眼界
杨新
徐冬冬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画家,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为人处世,都表现出他强烈的个性色彩。
从我和冬冬的接触,感到他的个性有点近似于狂但却不怪。他说话直爽,声音洪亮,侃侃而谈,底气十足。和其他画家一样,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90年文化部曾为他举办了中国十省市的巡回展览,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而他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批评,同时也寻求知音。因为画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从童稚时代起,冬冬就显露出他在绘画上的才华,尤其是对绘画形式感有一种特别的敏锐,信手涂鸦,涉笔成趣,逗人喜爱。以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逐渐认识到,中国绘画是那样的源远流长,前代涌现有那么多的艺术大师,可以师法,可资借鉴,有吸之不尽的乳汁。因此他用了三年多的工夫跑故宫,在绘画馆中流连忘返,仔细地观赏每一件展品,手摹心记,从中体味学习古人的构图用笔、设色立意。同时他也注意向当代大师学习,私淑其画稿书法,研究他们是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
也许是由于个性相通的关系,在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绘画中,冬冬对于徐渭、髠残、八大山人、石涛等大师情有独钟;而对于近现代中国画大师,则心仪虚谷、李可染等。开始是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摹仿,久之则能运用其方法创作,进而综合取舍,融会贯通,摸索自己的风格。1986年出版的《徐冬冬诗画集》,代表了他这一学习探索过程的成绩。从集子中的一些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出自某家某法。如徐渭的葡萄、芭蕉,八大山人的梅花、松树,虚谷的金鱼、枇杷,李可染的山水、人物,残的横涂竖抹、粗服乱头等。但不管学习哪家哪法,都有一个徐冬冬的性格,那就是他大胆试验、勇敢探索的精神,凭借自己理解,将古代文人画的趣味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我看冬冬的画作,感到他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吸收了古代画家敢于创新的精神。他下笔大胆,勇于突破常规,例如集中所画《鲶鱼图》,笔情墨趣,像是偶然所得。所画《消夏图》,大胆取舍,去繁就简,粗犷浑沦,给人一种妙得天成的感受。1988年夏吴作人先生曾题《徐冬冬画集》道:“师古人对造化之诚,以立夺天工之志,岂有止境哉!”作人先生以谦逊的精神为青年后进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要学习古人忠诚地师法自然,以达到妙夺造化的境地。徐渭、残、八大山人、石涛等,无一不是从师法自然中而夺得造化之工的。石涛就曾针对当时画坛因袭摹仿之风,大声地呼喊:“搜尽奇峰打草稿!”
也许是一种艺术的悟道,冬冬牢记“艺无止境”的格言,在取得阶段性的成绩之后,又一次勇敢地抛弃自我,学习古人师法自然。近五六年来,他放弃了原有顺手的题材方法,去拼命地跑路,曾经到过黄山、武夷山、九华山、张家界、桂林以及云、贵、川等地,在名山大川中考察和写生,足迹达十几个省市。我曾经看过他带回来的写生画稿,一摞一摞,盈箱盈箧。冬冬谈起他的旅行写生体会来,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此同时,他还学习西方绘画的创作方法,从现代诸流派中吸取形式的构成、色彩的魅力和抽象的语言,以丰富艺术的表现能力,使自己的作品又具新的面貌。
明代书画家兼鉴赏家程正揆曾说过,要创作出“传世之画”,必须要做到“足迹尽天下名山,眼界尽古人神髓”。我想,冬冬的艺术道路是走对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