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与挑战并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2
第10版(科技)
专栏:

  农业可持续发展
——潜力与挑战并存
戴昌达
我国创造了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奇迹,这个奇迹能否持续下去,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应用卫星遥感分析这一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探明土地资源家底,进而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现根据笔者借助卫星图像获得的认识,把对我国今后农业持续发展起举足轻重作用的黄淮海平原,长江、珠江三角洲,三江平原等农业区做一个简要分析。
最大农区——黄淮海平原
由黄河、淮河、海河三条大河下游冲积形成的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目前最重要的农业区,耕地、人口均占全国近1/6。这个平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多灾低产区,旱、涝、盐、碱、风沙频频成灾。经过数十年综合治理,面貌基本改观,粮食单产和总产都大幅度上升,由缺粮区成为能自给并略有积余的地区。
例如在太行山麓冲积扇群中下部的高平原区。从不同季节的卫星图片上可以看到除多条砂砾质河滩、河床和星罗棋布的居民点外,没有什么废弃地,连昔日孤立散布的沙丘土丛也基本上都经过改造和利用,与大田融为一体。冬小麦、夏玉米、棉花等作物长势喜人,已建成全国为数不多的旱涝保收小麦、棉花高产区,农业发展达到相当水平。
最大缺粮区——长江、珠江三角洲
长江、珠江三角洲历来是我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和水稻高产区,人多地少。近年经济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又有大量耕地陆续转为工商交通等用地。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卫星图片上,已建成或正在兴建的建筑或已圈地征用的土地影像几乎到处可见,农田变鱼池的影像也不算少。据统计,长江、珠江三角洲农村人口密度已超过每平方公里1000人,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顷,有的村镇仅有0.01—0.02公顷,加上近亿的非农城市人口,所以尽管这两个地区建设吨粮田的目标基本实现,而粮食供应仍日趋紧张,已成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缺粮区。
地多水多的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是我国东北边陲有名的北大荒,60年代开始开发,80年代再次掀起开发高潮,目前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垦区。卫星图像记录了这个垦区从千里荒原发展到目前渠系道路宽直,矩形田块排列整齐,建筑群错落有致的变化轨迹。同时也可看到还有超过已垦面积数倍的沼泽湿地仍处于自然状态。可以认为这个地区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较多、农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根据对卫星图像的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地区,人满为患,耕地不断被侵占,工业污染来势凶猛,不少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剧烈;西部严重缺水,相当辽阔地域的自然草场退化,土壤沙化或盐渍化等进程加剧。这些严峻的现实,通过卫星遥感手段,感受得更为深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信心,通过切实的努力,中华儿女能够养活自己,而且生活质量还会不断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