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来自南极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2
第10版(科技)
专栏:

  来自南极的报告
本报记者孔晓宁
一架直升机载着中国第十三次南极考察队从“雪龙”船甲板起飞,掠过一道水坝,黑白相间的荒漠上一群桔红色的集装箱式建筑,即刻映入我们眼帘。
“自打‘雪龙’船从上海启航,我们就天天扳着指头算日子,急盼着你们早日到来!”已在中山站度过了250多个日日夜夜的第十二次南极考察队12名越冬队员,待我们走出租用的澳大利亚飞机,便急不可待地道出了肺腑之言。
南极素以“风极”著称于世。据越冬队员们介绍,在中山站,去年有的月份最大风速达到每秒44.2米,相当于14级风。常常一夜之间,狂风卷起积雪,把房门堵得严严实实。里面的人一觉醒来,几人合力推门也无济于事,只得等待外援或从天窗爬出。
“如果不是为了祖国的南极事业,谁会愿意长年呆在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队员们这句普普通通的话语中,难道不是闪射着一种迷人的精神光辉么?
解读地球“天书”
对于地球上最寒冷、最偏远的南极大陆来说,眼下已进入最“温暖”的夏季,艳阳不断消融着冰雪。而在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越看来,好日子已所剩无几。再不抓紧时机,到附近各岛考察采样的计划便难以实现。
一大早,我随他出行。离开陆地,踏上冰海,进入冰山带,眼前宛如耸立一片玉宇琼楼,气象非凡。赵越显然无心细细欣赏奇观,只顾埋头用一支滑雪杆这里戳戳那里敲敲地探路。冰面裂隙很多,有些地方使杆一捅,薄冰即碎,下面水深莫测。白得炫目的浮雪下面,不时发出“轰、轰、轰”的碎裂声,闻之恐怖之感顿生。
待绕出迷魂阵般的冰山,登上小岛,赵越立即掏出铁锤,前去观察采样。待我赶至,一块岩石已握在他手中。他向我介绍,这块石头标本上,紫红的是石榴石,灰白的为石英,乌亮的称黑云母,它们已有5亿岁年龄了。
“这周围的石头,最老的已达33亿岁,最年轻的,也‘活’了3亿年呢!”听了他的话,一种历史的深沉感在我心头涌出。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颗星球,大约已经生存了46亿年。亿万斯年,地球把自己演化的宝贵信息,一点点储存在那些看似寻常的石头里。只有地质学家们才能从石头这部地球“天书”中,解读出地球演化的历史。赵越及许多中外地质学家们来到南极,主要目的就是要寻找更多的冈瓦纳古陆早期历史的证据。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大陆漂移”学说。这一学说认为,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半岛和南极洲等地,2亿年前还连为一体,称为冈瓦纳古陆。
千万年雪锁冰封的南极大陆,掩藏着无数揭开冈瓦纳古陆之谜的钥匙。1912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一支征服南极点探险队,在南极横贯山脉深处采到丰富的化石。它们为后来研究冈瓦纳古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然而,斯科特与他的队友们为此付出了生命。后来,人们发现,在暴风雪中冻饿而死的斯科特身边放着重达35磅的化石。而他们遇难地距离食品补给点仅18公里!
几十年来,各国地质学家们沿着斯科特的足迹,在南极洲找到的无数岩石与化石标本,证实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前几年,赵越与他的同事们曾通过在中山站附近的考察发现,5.5亿年至5亿年前发生的一次构造——热事件,导致东南极地盾最终形成。这也是冈瓦纳古陆形成的一次最重要的事件。
这一初步结论,引起了国际地质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得到了国际公认。而过去的传统看法是:东南极地盾是12亿年至10亿年前的那次事件中最终形成。赵越告诉记者,他这次来南极的主要课题,是想进一步弄清楚,10亿年至5亿年前,脚下的这块大陆发生过什么事情?查明这一段历史,对于了解东南极地盾和冈瓦纳古陆的早期历史,是极为重要的。
记者知晓,地质学家们历尽艰辛千方百计证明冈瓦纳古陆的存在,并非仅仅为了满足人们了解未知的好奇心。根据“一脉相承”的道理,地质学家们还能根据原与南极大陆相连的其他冈瓦纳古陆块体的矿产分布,推测南极大陆及其大陆架的矿产资源。
赵越终于考察完了一个小岛,顾不得回中山站吃午饭,我们又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另一个岛屿。面对寂静的极地世界,我又一次听他谈起了斯科特。我相信,仍在继续循着先驱者足迹前进的他,肯定还会把地球“天书”的一些别的章节“读”通。
首征南极冰盖
三辆瓦蓝色的雪地车,分别牵引着满载科考器材的雪橇,由接近海平面的中山站附近向冰盖高处驶去。此时,陈立奇领队代表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在欢送仪式上的致词言犹在耳:“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历经5年充满艰辛的筹备,寄托着几代人的期望,今天终于成行。这一壮举,受到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的关注,体现了当代南极考察的大科学工程特征,也标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踏上了新的征程!”
肩负着重任的8名冰盖考察队员,今天行进的路线和即将实施的考察项目,是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与薄弱领域。
这支实力雄厚的考察队,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秦为稼担任队长,队员中有中国极地研究所研究员康建成、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李忠勤博士和澳大利亚南极局的李军博士等三位冰川学家。他们此行来回行程600多公里,将沿途挖坑采集冰雪样品,钻取百米深的冰芯。
雪地车朝一望无际的白漠爬行一段,在已废弃的前苏联进步站冰盖机场附近暂停。我们脚下的南极冰盖,平均厚达2450米,贮存着地球上90%的淡水,拥有使全球海平面上升60米的水量!
据科学家们研究统计,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变化异常敏感。太阳辐射的能量哪怕只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向外延伸1100公里,并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下降5摄氏度,引起全球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南极冰雪这种呼风唤雨的巨大力量,理所当然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极大关注。
而在冰川学家眼里,南极冰盖更像一部“百科全书”。在冰盖几十万年日积月累过程中,冰雪不仅兼收并蓄了来源于其他大陆火山、海洋、沙漠、森林等处漂来的微粒,还以气泡的形式保存了大气。解剖与分析被称为气溶胶的微粒与包含着二氧化碳、臭氧等的气体,就可以准确地了解过去某一时期气候与环境状况。而且,南极冰盖万年沉积即达千米,其中记录如同一本厚厚的巨著,不仅信息量丰富,还可分篇细读。
这一回,中国首次冰盖考察队获取的冰雪样品,将主要用于在国内外一流实验室进行测试,从中分析出过去200年工业革命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许多细枝末节。这也正是“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计划”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路平安!”记者微笑着与驾车离去的勇士们挥手道别。队员们此行20天期间,还有可能遇上冰裂缝,以及低温、暴风雪等重重险阻,一场严峻的考验正等待着他们。
车顶飘扬的五星红旗,渐渐隐没在白漠深处,带走了许许多多人们的惦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