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海上生明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2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海上生明月
叶文祥
住在海滨,一晃二十余载。回想初来那阵,海滨观日出,是最令我激动的时刻。伫立岸畔遥望东方,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的云霞,转瞬间矗立起一道弧线,红得透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出现了,大海尽头,冉冉升起一轮朝阳,像一个浩大的红气球,火一般殷红,火一般强烈,却并不耀眼,可以看得真切,随后便将大海染得鲜红,闪闪发光,变幻无穷。我不只一次留恋于此情此景。
人的爱好常常是因人因时而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近来更爱海上的夜晚,更爱那海上的月色。月亮虽然比不上太阳的辉煌灿烂,光芒四射,但是,月亮的品格更加值得人敬。它普爱众生,无一私心,无半毫褊狭。它光临人世间,宛如一盏奇妙的天灯,把清辉遍洒。我记得,京剧《武家坡》有这样的唱词:“皓月当空,薛大哥在月下修写书文……。”史书上也曾记载有不少贫苦学子,在月光下读书而成事业的佳话。月光虽没有太阳那样明快豪放,但它却始终如一照射。它爱人间总是那样执著,无论是万众仰望,还是无人赏识,它总是那样无声无息地护卫着人们,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万代同辉,千里共明,整个人间,同在一个月亮的光顾之下。
过去在山中,总有一种山高月小之感。迁到海滨,望月则是另一番景象。特别是月明星稀或月白风清,更加令人神往。月挂高天,海月相映,水光粼粼,澄澈和柔,无以言表,很自然地会想到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当然,也难免会遇上云遮雾罩的时候。我曾写过这样的一首诗:“月夜我爱在海边徘徊,让温柔的浪花把脚轻拍。波涛泛着微微粼光,心胸像大海一样洞开。山,有山的巍峨。海,有海的气概。月,有月的圆缺。人,有人的兴衰。我多么想有一天,像潮水一样去而复来。”
我曾观赏过各种月色,有明有暗,有圆有缺,我总觉得月儿,可亲、可爱、可敬、可尊。可是,古人云:“影自婵娟魄自寒。”我想这可能根据嫦娥住在广寒宫而得句。唐玄宗梦游月宫,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那是一种虚幻的产物,不足为凭。但是,他们倒是有个共同点,都说月亮有个“寒”字。我觉得月儿既不清冷,更不寒栗,而是月亮性爱洁净而已。
我也曾在明媚的夜晚细细地品味过月亮。一弯月牙挂在天边,像一把新磨的银镰;一轮满月升在中天,好似新擦拭的宝镜,犹如锃明锃亮的玉盘,清溪般明亮,水晶般透明,令人醒目益智,清心寡欲。当然,有时也使人神思遐想。溢彩流光的中秋之夜,总会引起人们望月怀乡的感叹,我想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此时的佳作。我儿时就吟咏过:“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街头。”后来我又读了不少吟月诗,如杜甫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白居易的“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等等,一部中国文学史,随处有咏月的歌吟。
月,确实令人敬佩。正像李白诗中概括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就这样默默照耀了亿万年,从来不声不响,也不自矜,更没有半点怨言。当然,人们都知道:月亮本身无光,而是借助阳光,但我爱它不惜一切的奉献人间,它把人间万物的影子留在大地,却把自己的倩影深埋在自己的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