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山寨的节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2
第12版(副刊)
专栏:民族采风

  山寨的节日
贾湘萍(土家族)
来到湘西,正赶上山寨一年一度的摆手节。这天一大清早我便和州文化局的局长驱车前往。
湘西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特别是摆手歌舞。据史料记载,早在商朝时这种歌舞就出现于战场上。
汽车在崎岖的山道上颠簸了一整天,夜幕降临时,我们总算到了目的地。
这时,十里八寨的人们点上灯笼、火把,在旗和鼓的引导下,汇成一股股奔腾激荡的热流,涌向摆手堂。摆手堂前高大的枫香树上,张灯结彩,红烛万点。男女老幼在树下围成一圈,伴着两人合抱的大红鼓的有力节奏,不停地摆动双手,尽情狂跳。
嗬——哟——嗬!一声牛角号响,锣鼓敲响了,三眼铳、鞭炮齐鸣。霎时,摆手堂前的坪坝里,燃起了殷红的篝火。只见穿着对襟衣、扎着乡花腰带的小伙子和一个穿菊花边长裙的姑娘,像天上的彩云一样飘到鼓架边。他们各握住一对系着红绿彩绸的鼓槌,往鼓面轻轻地敲击。继而叶面大鼓争鸣,鼓槌起伏,木叶伴和,群山呼应。一队队青年男女嫣然含笑,潇洒入场。他们和着木鼓明快的节奏,唱着扣人心弦的摆手歌,像水波浪一样扭动身态,时而明眸流盼,时而含情脉脉;时而翩翩流旋,时而轻步矫健。婀娜多姿的身影、五颜六色的长裙,在火把的映衬下,像流动的山花,歌声飞扬,舞姿旋转,使人眼花缭乱。
你看,男的好像抬着木头,翻越笔陡山崖;女的好像播种育秧,耕耘层层梯田。倏然,男女相间,组成一个圆圈,时前时后,好像倾吐心底的爱情。月儿为他们洒下了银光,篝火为他们闪烁着红辉。
“毛谷司来啦!”不知是谁吆喝一声。顿时男女闪开两排,远处的田坝上走来了一个身着草衣、脚穿草鞋的人。
那“毛谷司”老态龙钟,抚摸着胡须,走到摆手堂前。寨上的长老、阿普老人恭恭敬敬地捧上一把竹扫帚。“毛谷司”挥动扫帚,由里向外扫三下,又由外向里扫三下,说的话全是土家语。
老吴介绍说:阿普老人是方圆百里德高望重的人,称之为“掌堂师”,每次活动都离不了他。他领着二十多位身着皂色长衫,手持齐眉棍、神刀的人。一尊者捧着贴有“福”字的酒罐和担五谷等供品与“毛谷司”唱摆手歌。
“吾呼呼——也——喂!”众人一声吆喝,似山鹰长啸,粗犷而神骏。继而三眼铳、鸟铳、火炮齐轰。“点咚——点咚”的摆手锣鼓,像春雷般地炸开了,撼天动地,催人起舞,全场沸腾。人们在阿普老人的指挥下,整齐地变换着舞蹈动作,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其舞姿优美,刚柔相济,粗犷雄浑,动作逼真,展现出民族迁徙、狩猎、征战、农桑、绩织等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艺术画卷。
阿普老人虽然年事已高,可技艺娴熟。我用胳膊推了推看得如痴如醉的老吴,老吴竟丝毫也不觉得。
“唱歌跳舞,他老人家可是科班出身哟!”老吴说,“他的父母都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歌手,经常携带他来往于歌台。他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五六岁时便能随口而歌,随手而舞。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的照耀下,他不停脚,不歇腔,放开喉咙把歌唱。从山寨唱到州府、唱到省会,还把这里的摆手堂搬上了银幕。前二年阿普老人还领着小伙、姑娘上北京演出,中央领导还观看他们的演出呢!”
嗬嗬——哟!牛角号又吹响了,摆手活动又一次推向高潮。真可谓“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请听——“桂花香浸透了高高的山坡,毕兹卡开始了一年的收获,头顶上游动着几朵红云,茶林里跳动着无数山雀。嗬哟——豆荚密哟,像枫树上喜鹊窝,包谷大哟,像耸立的水牛角,谷穗长哟,像粗壮的牛缆索,红苕壮哟,像圆圆的小筐箩。嗬哟——我们开缸共饮苞谷烧吧,从嘴里醉起啊,一直醉到心窝。嗬哟——嗬!”
歌声回荡在山乡,传得很远很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