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群雄为何竞逐保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2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群雄为何竞逐保险
本报记者梅洪如
不久前,住在上海黄浦区的一位居民,一周内先后接待了来自平安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公司、中保人寿公司三批上门推销保险的营销员。如今在一些沿海城市,这种争夺客户的保险竞销活动,新招迭出,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一道新的风景线。
199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772亿元,比保费高增长的上年又增长了25%。其中,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人身保险增长尤其显著。占全国市场份额73%的中保(集团),1996年寿险保费收入超过21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发展势头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同时,保险市场“群雄奋起”,竞争空前激烈。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景?
专家们指出,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保险需求的扩张、保险市场的活跃起了决定性作用。老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庭积余逐渐增多,越发珍视生命和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把分散风险的目光投向了保险市场。
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给商业保险提供了另一个重要发展条件。相当多的三资企业、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职工及个体工商户,为解除退休养老、医疗、工伤、再就业等后顾之忧或提高保险保障程度,纷纷寻求商业性保险的“庇护”。
改革开放给我国保险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988年开始,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相继成立,从而打破由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后又有一些全国性、区域性保险公司陆续被批准营业。1992年我国政府批准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营业,继而日本海上保险等一批外资保险公司也被批准在上海、广州等地营业。截至1996年底,全国已有22家国内保险公司、8家外资保险公司正式营业。另外有150多家外国办事机构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一个主体多元化、对外开放的保险市场正在形成。
国内保险伙伴的增多,国外同行的进入,使得原来风平浪静的保险市场掀起阵阵波澜。入境的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的经营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条件,在中国市场上发起了强大的攻势。到1995年底上海共卖出77万张个人保单,其中70万张为美国友邦公司所得。中保寿险、平安等保险公司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取人之长,补己不足。经过艰苦努力,到1996年12月,中保人寿终于夺得了全年保费收入和个人营销保费收入两个“大哥大”。
竞争鞭策国内企业加速内部改革。平安、太平洋等一批近年成立的保险公司,由于机制新、包袱轻,适应市场竞争变化较快。平安保险公司率先引进国外营销机制,聘请国外会计师和精算专家,推行核保核赔制度等,成了国内寿险同行中的一员竞争骁将。受旧体制影响最重的中保集团,去年推出了机构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将财险、寿险、再保险业务分离,各自成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子公司。各子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这一家最大的国有保险企业激发出空前的活力,1996年获得了业务发展、体制改革、企业效益全面丰收。
保险市场的竞争给投保者带来了好处。保险企业服务质量普遍提高,推出的险种更加适应客户需要,保单价格更趋合理,保险宣传更加深入细致,从而更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保险意识提高,保险服务需求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万户企业、1亿多户家庭财产、3.5亿人次得到了保险保障。如今,我国保险业无论业务规模、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市场规范化程度,均登上了新台阶。但是与国外比较,我国的商业保险发展程度是非常低的,甚至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995年我国人均保费只有51元多,总保险收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左右,这两项衡量一个国家保险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均排名在世界第60位之后。挖掘保险潜力,振兴中国保险事业的重任,落到了目前为数不多的国内保险企业身上。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仅仅是初步的,国内保险企业在机制转换、险种设计、营销技巧等方面还显得迟缓、单调和稚嫩。保险业的规范、有序竞争,对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强保险保障功能,提高保险服务水平是有好处的,人们期待着,今天保险市场的群雄竞逐,将会带来明天保险市场的繁荣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