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传播火种的人——记江西上高县锦江乡农民李万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2
第2版(经济)
专栏:

  传播火种的人
——记江西上高县锦江乡农民李万淼
袁志成刘之海
从1986年11月出席全国渔业科普工作会议开始,他先后五次出席过全国性的科技工作会议。在1996年5月中国科协“五大”盛会上,他是全国唯一来自农村基层的特邀代表。他就是江西省上高县锦江乡农民养鱼技术研究会会长李万淼。
锦江河畔显神奇
1982年,“包产到户”的春风吹拂到上高锦江河畔,李万淼毅然回村,第一个站出来要求承包鱼塘,并签订了一包3年的合同。当时锦江乡的鱼塘都是人放天养,亩产鲜鱼还不到100公斤,李万淼陷入了沉思:要获得效益,非改变传统的放养方式不可!
1983年3月底,28岁的李万淼怀揣着600元家底,带着水壶、啃着面包,只身一人踏上了远去上海的列车。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在上海青浦,清一色3米深、10亩见方的池塘养鱼让他大开眼界,在这里,他学会了用人工饲料、增氧机养鱼的先进技术;在无锡太湖,他参观了国家淡水养殖研究所的大型拦湖养鱼场景;在杭州,他学到了池塘养鱼八字精养法……
回村后,他立即向亲友筹集了1000多元,二去上海买回了养鱼增氧机。他把耳闻目睹的科学养鱼方法付诸行动,结果当年立竿见影。亩产鲜鱼由传统的不足100公斤,奇迹般地增到了360多公斤。8亩水面共盈利2600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李万淼承包水面成功了!这消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了锦江,使寂静的锦江两岸顿时热闹开了。远近的村民上门来了,鱼塘的承包主上门来了,李万淼家一时门庭若市。
“泥腿子”们入迷地听着他介绍养鱼的水温水质、鱼饵的投放、鱼种的选择、鱼病的防治等科学养鱼技术……
慢慢地,李万淼的家出现了一个农民自发的科技组织。
一花引来百花开
1984年4月,上高县锦江乡农民养鱼技术研究会(简称“农研会”)带着泥土的芳香应运而生,李万淼任会长,会员由24名增加到1996年的300多名。
如今,农研会会员都掌握了一套过硬的养鱼技术,其中有17人达到了中级技术水平,126人被评为农民水产技师等职称。李万淼本人被中国水产学会吸收为会员,并被破格评为水产工程师。
1995年,他率先在本乡五里村帮助两位会员进行水库立体开发,形成了“坡上树枝摇,坡下猪鸭叫,水中鱼儿跳”的立体种养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推广后,40%的会员取得了户均增收万元以上的好效益。
昔日不起眼的水面如今变成了聚宝盆,全乡2856亩天然可养水面90%为农研会的会员所承包。鲜鱼总产1996年达115万公斤,为1983年25万公斤的4.5倍。会员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有60多户。
醉心科普传佳话
今年3月,在上高县政协五届五中全会开幕之日,李万淼从家里扛来了十块大幅的图片宣传板(每块约3平方米)作礼品,共计照片700余幅。
这是一位县政协委员的赤诚,一时在上高传为佳话。
早在1984年,他学会了摄影,并在自己房屋旁搭了一个暗房,添置了冲洗设备。1985年,他第一次用黑白照片进城举办池塘养鱼实用技术照片展览,尔后举办了类似的展览16次。
1994年,他开始采用彩色片来拍摄鱼、猪、鸡、蜂、兔、甲鱼等10个项目的养殖技术。每个项目一个系列,包括所有的养殖技术环节。这样整整拍了两年,用了200多个彩卷,洗扩照片2000多幅。
如果你来到李万淼的家,你也许会很惊讶:一字排开的四间平房,其中一间为“锦江乡家庭科技文化室”,里面摆满了农村实用科技书刊,免费供群众阅览;一间为“鱼病检疫室”,里面摆放着显微镜、测氧仪、解剖工具等鱼病检测设备,在这里李万淼经常为农户诊断鱼病,开具“处方”。这些都是李万淼自费添置的。
妻子免不了有埋怨:“天天东奔西跑,家里的什么事都不管。自己以前最先致富,现在倒清贫了。村里的人都盖了新房,自己连女儿读技校的学费都付不起……”
李万淼心里清楚,如果一开始就仅为了自己赚钱,也许他早就有十万八万的;他心里更清楚,如果没有理事会一班人的奉献精神,农研会也许很难发展到今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