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阅读
  • 0回复

卓立潮头促开放——港资企业在内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5
第2版(经济)
专栏:迎回归话经济相连相依共发展③

  卓立潮头促开放
——港资企业在内地
本报记者龚雯
对内地投资的“主力军”
近十多年来,遍及大江南北的港资企业,成为内地社会经济一道独特的景观。
来自外经贸部的数字表明,在内地的引资过程中,港商不仅是最早的“吃螃蟹者”,也一直是最大、最踊跃的投资者。从1979年至1996年底,香港在内地投资项目共计16.2万多个,协议港资金额2618亿美元,实际利用港资993.9亿多美元,均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量的60%左右,香港在境外投资的90%集中于内地。
70年代末期,香港工业普遍面临劳工短缺及高地价、高工资、高通胀的困扰。此时,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廉价而充裕的土地、劳工,为“近水楼台”的香港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港商以兴办三资企业、搞“三来一补”等形式,将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大举内迁,形成“前店后厂”模式,使内地变为一个庞大的加工基地,迄今,香港塑胶、电子、皮革、钟表、玩具等行业90%以上都已移往内地。特别是在华南地区,几乎“每业必港”。据不完全统计,广东一省已开业的港资企业即近7万家,雇用员工逾300万人,相当于香港制造业就业人数的5—6倍。仅在珠江三角洲设立的2万余家加工贸易企业,每年就为港商节省开支2000多亿港元。华南也因此被海外称作“另一个香港制造业”,粤港经济进一步融合。
港资企业在内地的“滚雪球”效应,一方面迅速壮大了港商的资本,提高了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香港经济结构由工业形态向服务形态的转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内地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祖国建设缺乏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劳动就业,带来了大量信息。在广东,当地一些效益滑坡的企业正是通过与港商联姻恢复了蓬勃生机,有的甚至创出名牌,打入国际市场。
投资水平在提高
由于内地投资来源日趋多元化,港资“一枝独秀”的地位有所改变,但其总体投资规模仍始终保持领先。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港商在内地再度掀起新一轮投资高潮,其投资额之大、地域和项目范围之广均达到空前,这一阶段港资的主要特点是:
投资区域向全国纵深发展,中心由沿海扩至内陆,由华南逐步延伸到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中西部一些大城市也开始出现港商的踪影,且项目数年增长约50%;
投资结构趋于合理,投资重点从一般加工工业转向第三产业以及码头、公路、通讯、电厂等基础设施项目,农林牧业项目相应增多;
项目平均协议金额不断上升,港商在内地年投入使用的资金连续数载超过150亿美元,1995、1996年均达200亿美元,项目规模的扩大带动了项目质量的提高;
投资主体和项目日益大型化、多样化,在80年代曾积极进军北美的香港超级华资集团都纷纷转向内地,李嘉诚家族投资的码头设施、老城区改造、房地产开发等,协议总金额逾60亿美元,著名的合和、九龙仓、北海实业、新鸿基、恒基、新世界等大财团也先后在各地投资办厂、修路造桥建机场,其项目多数注资大,期限长。
港资企业这些新特点,有利于其走上技术、资本密集化道路,更有利于我国整体开放水平的提高。
未来天地宽
和内地其他外来投资者一样,港资企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项目技术含量和档次仍不太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偏低,劳资纠纷时有发生等。近两年,因内地政策调整,一部分港资转而流向东南亚等地区。
但是,总的来看,港商投资内地势头不减。投入20亿港元参与北京东安市场改造的新鸿基集团认为,内地市场潜力大、回报率高;政局稳定,软硬环境不断改善。如此理想的投资沃土,在境外很难找到。
香港回归后,港资企业的“身份”是否会有改变?外经贸部官员明确表示:香港当地企业、社团及个人对内地投资,包括按照香港法律和程序在港注册成立的别国(地区)企业通过香港到内地投资,均依然享受外资企业待遇,并依循现行外资政策进行管理;依法加强对港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继续吸引港商投资内地。
内地“九五”期间巨大的资金需求,为香港金融界、投资界展现了广阔的前景。随着港资项目规模的扩大,国际性大财团、跨国公司以香港为中介或与港商联手向内地投资将日渐增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比重也将越来越大,国家对中西部的开发使该地区有望成为港商注目的新热点。专家预测,香港服务业在今后发展中,会将其中一些工序和业务迁往内地,实现两地三产的分工合作,这也有助于强化和发挥香港国际经贸中心的筹资、航运中转和信息交流作用。
“海上明月共潮生”。毫无疑问,港资企业的发展仍将与内地经济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并为内地的改革开放作出更多贡献。(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内地与香港合资企业——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