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以人为本强素质——厦门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纪实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5
第1版(要闻)
专栏:

  以人为本强素质
——厦门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纪实之二
新华社记者石玉生汪金福本报记者韩小丽
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没有文明的人,就不可能有文明的城市。
厦门的精神文明建设正是围绕“人”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特区人的精神风采
去年年底的一个傍晚,厦门市区内的仙岳山突然发生一场山林火灾。时值隆冬,朔风阵阵。烈火借着风势,越烧越猛,从北坡直扑南坡而来。
在一片“呜——呜”的火警声中,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出现了:正在家里吃晚饭的市民们,撂下饭碗,冲出家门;出租车司机大声招呼:“快上我的车,免费!”在第一线的灭火队伍里,有的是新婚伉俪,还有的是爷爷带着孙儿……
火势得到控制之后,厦门市罐头厂送来热饭热菜。当现场指挥了解到这是厂里上班工人的晚餐时,动情地说:“有这样热爱厦门的群众,没有扑不灭的大火!”在数以千计军警民的奋战下,烈火被扑灭了。
“厦门人太爱厦门了!”这是许多外地人到厦门后的感受。在这里,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已蔚然成风。
一位叫纪少锋的少年不幸患上尿毒症,急需换肾,要花八九万元钱。可纪少锋早年丧父,家里还欠着4万元外债,哪来的钱换肾呢?就在他病情日渐加重的时候,新闻媒体将这件事公之于众。成千上万的人立即自发地投入到救助纪少锋的行动中,短短几天时间,捐款就达58万元。纪少锋的母亲只好通过新闻媒体告诉大家:“钱已经足足有余了,不用再捐了,谢谢大家!”这多余的钱,后来设立了一个专项基金,为更多像纪少锋这样的不幸者带来福音。
1996年,福建龙岩发生水灾,市里号召大家向灾区奉献爱心,两个星期不到,捐出了1040万元。
像这样真实而感人的事情,在厦门还有很多。一位叫周兵权的厦门老人,儿子入伍后于1996年7月在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一次抢险救灾中壮烈牺牲。老人忍着巨大的悲痛踏上儿子刚刚献身的土地,正赶上长沙举行“赈灾大行动”。老人遂用独有的方式告慰了儿子的在天之灵:从贴身的衣兜掏出1000元,捐给了灾区人民。
靠教育塑造新人
好的风尚要靠倡导,塑造时代新人要靠培育。厦门市书不尽的美德,说到底得益于教育。
厦门市近年来一直注重运用教育手段提高人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用市领导的话说,这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文明城市的基础”。
厦门建立了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前往参观学习的人数达几十万人。一位学生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之后,在日记中吐露了心声:“我现在懂得了爱祖国不再是抽象的。”
市里创办了39所业余市民文明学校,以落实市民文明公约为重点,实行全民性教育。湖里街道市民学校创办3年来,聘请区领导、行家每月来学校讲课,常住人口受教育的比例达一半以上。
在实行文明教育的同时,厦门市还注意营造高雅健康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市民素质。目前,一个多层次、多形式、丰富多彩的社会文体活动网络正在形成。开元区近年来在4.6公里的厦禾路上,创建了包括企业、校园、街居、个体户、旅游、民俗等在内的文化示范点,把它们连结成一条群众广泛参与的“厦禾文化带”。岛内唯一的村镇——湖里区禾山镇,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事业陶冶人们的情操,现有歌咏队、健美队、舞龙队、武术队等文体队伍80多个,吸引农民参加,有力杜绝了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
厦门市的决策者认为,要建设高度的文明城市,必须有高素质的人,而文化科学教育是关键。于是,厦门把“以人为本,以智取胜”作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提出来。
在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厦门作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早在特区创办之初,就创办了第一所地方性职业大学鹭江大学;厦门市每年拨出3000万元专款,与国家教委共建厦门大学,同时还与有关方面联办集美大学,把在厦门的各类高校优势纳入特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轨道,同步运行,共享人才资源。这一共建方式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之首创。
厦门的一大特色是夜校多,全市中学生数量是6万多人,而读夜校和成人各类培训学校的学员竟达10万人,琅琅书声成了鹭岛最动听的夜曲。许多人上完白班上夜校,拿到第二张文凭还要拿第三张。目前,厦门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厦门市教委的同志介绍:在厦门,教师比一般机关干部工资高,买房也优惠;厦门的中学生报考师范的一年比一年多,去年全市的报考和录取人数的比例为20∶1;从前不少教师费尽心思想调出教育系统,这两年写申请要调到学校当教师的有好几百人。厦门的尊师重教风尚由此可见一斑。
在参与中提高
鼓浪屿最繁华的龙头街上,一位游人刚点上香烟,五六个少先队员就走过来,向他敬了个队礼说:“叔叔,《厦门市‘十不准’规定》说,公共场合不许吸烟,请您把烟灭掉。”这位游客有点不情愿:“这儿又不是学校、图书馆、电影院,不属公共场所,应该不受限制吧?”“街道是大家走的,也属于公共场所。”孩子们说完,看这位游客还有点犹豫,便有礼貌但又很坚决地说:“叔叔,您要不把烟灭掉,我们就一直跟着您。而且,前面还有我们少先督导队员,他们也会劝您的。”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这位游客被感动了,熄灭了手中的烟。
——这是厦门市大张旗鼓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小镜头。
今年3月4日,厦门20名文明市民标兵率先发出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倡议书,号召全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摒弃陈规陋习和不文明、不卫生、不健康的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市各界上万名干部群众签名响应倡议;数万名大中小学生走上街头,向过往群众分发市民文明公约和“十不准”规定;市文艺团体组织数百名专业、业余演员深入企业、街道、农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方式传播文明观念,宣传部组织的“十团百场”宣讲活动也广泛展开。各行各业联系实际,制定整改措施。市直机关各部门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守则,提高工作效益,企业引导职工“在社会上做文明市民,在单位做文明职工,在家庭做文明成员”。
厦门市文明办负责人说:“‘在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活动’中,我们让群众唱主角,深入全面地发动群众参与,使精神文明建设由过去的‘一人管百人’变为‘千百人管自己’。”
住在湖滨南路的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几天前的一个早晨,她下楼来发现一辆三轮摩托车停在草坪上,她正要车主推离草坪,忽然发现摩托车的后座上贴了一张用计算机打出来的纸条:“践踏绿地——可耻!”原来晨练的市民已经在她之前就谴责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了。
群众既是精神文明的受益者,又是精神文明的参与者。让群众唱主角,在参与中提高素质,这种意识自始至终体现在厦门的精神文明建设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