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撑起一片蓝天——记淄博市失业职工自救基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3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

  撑起一片蓝天
——记淄博市失业职工自救基地
新华社记者宋熙文董学清
3年前,李明明所在的针织厂破产倒闭。那时,他万万想不到,他今天会成为一家医用器材厂的职工,并当上脱脂棉车间的工段长。
“是失业职工自救基地给了我再就业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天地。”这位27岁的小伙子感慨地说。
作为山东省淄博市的一处失业职工生产自救基地,高青鲁侨医用器材公司目前接收安置的失业职工已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总经理马清刚介绍说:“这些再就业职工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对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有深切体会,格外珍惜现在的工作岗位,上进心和工作责任心比一般职工要强。”
在山东,淄博市是建立失业职工自救基地最早的城市。1990年12月就建成了全省第一处失业职工生产自救基地。该市市政府的有关文件规定,安置失业职工占全部职工总数30%以上的企业,经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批准,可作为生产自救基地,享受劳服企业优惠政策,并按失业职工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安置补助。“八五”期间,淄博市共投放225万元在全市各区县建成失业职工生产自救基地8处,安置失业职工1400多人次。
失业职工生产自救基地的建立,为安置社会失业职工和破产、关闭企业职工再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青县麻纺厂1991年12月关闭后,360名职工失业,劳动部门投入85万元建立了失业职工生产自救基地——高青鲁侨医用器材厂,360名失业职工全部被该基地接收安置。他们不断扩大经营路子,上规模、上水平,规范管理制度,如今已成为国家定点生产医疗器械的专业企业,去年该公司资产达到4800万元,实现利税310多万元。难能可贵的是,公司五年间安置社会下岗职工800多人,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失业职工到一个新单位重新就业,对新环境的熟悉或许要有一段过程,但他们高度的敬业精神会令人刮目相看。无工可做的那段失业的日子,会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长得更快。
李明明到了如今所在的企业后,工作格外努力,很快就被提拔为工段长。当“官”后,他又觉得自己的本事不够用了,参加了好几个补习班。“这工段长‘官’不大,可自己哪方面差了都不行。”他说。
建立失业职工生产自救基地,不仅有效地开发了失业职工这一劳动力资源,保障了失业职工的生活,而且使失业职工在“基地”中通过创造新的经济效益,重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失业职工生产自救基地,已成为企业改革的“减震器”。
淄博市在每个区县均建成一处失业职工生产自救基地的基础上,于去年又投资100万元,增建了五处“基地”,使1800名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得到安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