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麦克劳医生缅怀白求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6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麦克劳医生缅怀白求恩
邹德浩
听说白求恩大夫还有一位早年同事生活在蒙特利尔,就渴望拜访这位老人,因为与白求恩大夫有过交往的人今天已经太少了。
笔者终于有机会在渥太华见到了他。他名叫麦克劳,高高的个子,背不驼腰不弯,说话快人快语,听力和反应速度无论如何都使人不敢相信他已94岁高龄。见到中国记者来访,老人非常高兴,对提问有问必答,说到动情处,那些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恍若昨日,仍让老人感慨不已。
麦克劳医生出生在魁北克省的金斯伯雷,后来到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医学院读书。他说,第一次见到白求恩是在1930年春天,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当路经麦吉尔大学时,在靠近学校大门处,他发现一个很英俊的青年,戴着一顶法式小帽,身旁还有一位衣着入时、围着彩色围巾、楚楚动人的姑娘。这就是当时在蒙特利尔已小有名气的外科医生白求恩和他的夫人。这是麦克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白求恩的夫人法兰西斯,这一印象至今仍非常深刻。
麦克劳医生回忆说,当时白求恩大夫是皇家维多利亚医院胸外科主任爱德华教授的第一助理,“我那时刚刚毕业,在内科当实习医生。在与他相处的两年时间里,我发现白求恩大夫是个充满活力的人,他很随和,很外向,有幽默感,对人又很热情。他有教学天才,又有强烈的求知欲,还曾两次当选为美洲胸外科学会的执行委员和加拿大皇家医学会顾问,他的手术动作非常麻利、准确,是人们公认的好医生、好教师。”
白求恩大夫责任心很强,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对见习医生要求尤为严格,特别是对于呼吸系统方面的问题,能做出深入浅出的讲解。当时肺结核是一种致命疾病,在劳苦大众中非常流行,每次决定治疗方案时,白求恩大夫常常坐在患者床边,向患者和家属做耐心解释,而当患者反对治疗方案时,他从不强加于人,而是很有礼貌地拍拍患者肩膀,轻轻地说:“请再好好考虑考虑,我们明天再谈。”此外,麦克劳还注意到,一旦发现个别医生或护理人员没有尽职,白求恩大夫都会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他这种对工作、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当时还不被人们理解,也正因为如此,医院里的工作人员才对他留有深刻的好印象。
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麦吉尔大学,社会主义思潮比较流行。那时各国都在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创伤,学校中的进步力量很活跃,白求恩大夫不沉湎于自己的优裕生活,而是关心周围的穷人和世界上被奴役的劳苦大众。这一期间,白求恩大夫给麦克劳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向往社会主义,关心劳苦大众的遭遇。他经常邀请同学和朋友聚会,讨论各种社会问题,麦克劳的印象是白求恩大夫每次都很投入,认真做笔记,言谈话语中流露出对被压迫大众的深切同情和愿意帮助他们获得民族解放的献身精神。
白求恩大夫于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又志愿去欧洲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再次见到他时,麦克劳感觉他比以前更成熟、更老练了,交谈中还得知他要去中国,帮助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后来听说他牺牲在中国的河北省,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都感到非常难过。
麦克劳医生说,认识白求恩大夫是我一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也是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求恩大夫是个品德很高尚的人,按照他的家世、医术和名声,他留在蒙特利尔完全可以生活得很好,但他胸怀广阔,勇于为人类的进步事业献身,加拿大人民也为他的事迹和精神感到自豪。
麦克劳医生作为友好使者曾在1973年和1993年两次访问中国,看到白求恩大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白求恩大夫在中国受到广泛的尊重,麦克劳医生深受感动。他祝愿加中之间这一友谊的象征,能够像白求恩精神那样长存史册,让后人永志不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