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绿浪与黄沙的较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7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社会观察

1600万新疆人赖以生存的近800个小绿洲,被比它面积大12倍的沙漠、戈壁分割围困着。面对风沙的步步进逼,新疆人惊醒了:守护绿洲,即是守卫自己的家园。请看——
  绿浪与黄沙的较量
祝谦柳陲
清醒——亡羊补牢正其时
1600万新疆人,生活在近800个小绿洲上,人称“绿洲经济”。放眼绿洲,花红柳绿,草青叶茂,令人怡然自乐。但是,新疆的绿洲面积仅占4%,而分割、包围这星星点点绿洲的,是比它强大12倍的沙漠、戈壁!
据介绍,与50年代相比,新疆的风灾年均上升了5倍,旱灾上升了6倍。阿克苏地委书记熊辉银说,1994年一场大风,持续一天一夜,凡是没有林带的地方,青苗都枯了。和田地委书记杨肇季忧虑地告诉记者,和田地区170多块绿洲,已经萎缩到昆仑山脚下。
“不能吃子孙饭,断子孙路。”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一次讲话中说:“水土开发要注意农牧林全面协调发展,要保护好现有林木,造福子孙。”
新疆人从震惊中逐步清醒,从反思中开始觉悟。1992年以来,中央和自治区投资3100万元,各族人民投工投劳2460万个工日,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沙造林工程,全区荒漠植被封育面积近8000万亩,恢复荒漠植被951万亩,收复沙漠化土地2000万亩。
“尘雾合冥冥,咫尺昏不见。”绿洲外围严酷的自然环境,与新疆人经过大规模绿化工程出现的“朗日晴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较为完善的绿洲防护林体系中,绿洲内风速减弱至少在30%以上,蒸发减少在40%左右。农牧业得到了有效保护,农业增产丰收贡献额一般在12%左右。十年九灾的奇台县西地乡农民,在90公里长的沙漠边缘封沙育林、植树种草。当100万株幼树成林之后,风沙等自然灾害比过去减少70%。
绿树成阴的石河子,绿化覆盖率达到41.1%,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小区气候明显改善。与纬度相近、气候相似的沙湾、乌苏等几个县(市)相比较,石河子市夏季平均气温低约1.6摄氏度,蒸发量少约40.9%,大风日数减少约18.6天,沙暴日数减少约6.8天。
行动——做新时代的愚公
风沙不相信眼泪。策勒县人对此深有体会。这个曾因风沙侵袭被迫搬迁了3次的县城,到70年代末,又是“沙临城下”。漫漫流沙直扑县城,“虎视眈眈”的沙丘,距县城仅1.5公里。
当地干部群众面对迫在眉睫的生存威胁,开始在72块绿洲上与沙魔鏖战。1989年到1993年,全县用300多万元的有限投资,40多万人次的奋战,换来了700公顷林地。再战3年,万亩治沙样板田和长达131公里的防沙林出现在策勒大地。春风中摇曳着的梭梭、红柳等60多种固沙乔灌木优良树种和30多种沙漠旱生植物,组成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廊。过去不能种棉花的沙漠地带,现在棉花亩产高达197公斤,农民人均收入由361元增加到1397元。
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闹海垦区,有一种灾害性大风天气,从当年9月刮到来年5月,不但卷跑种子,使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而且经常阻断交通,闹得“雄鹰难展翅,牧人难扬鞭”。经过10余年努力,该县在闹海垦区营造了11条宽40米至150米的大型基干林带,不仅保护了5.5万亩农田和草场,还为下游水库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在“三荒”遍布的新疆,每一片绿都得之不易。新疆人有一句口头禅:“在新疆种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因此,涌现了一批愚公式的“树痴”、“树迷”。被中国生物学界称作“红柳卫士”的刘铭庭,辗转天山南北,为20万人宣讲种红柳,向荒漠宣战;朱书绅和康春凤伉俪,大学毕业后,与风沙奋斗了一辈子,在塔克拉玛干边缘,把杨树的成活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
在若羌县和且末县公路交界处,有一个叫流沙河的沙漠戈壁,它距且末县城210公里,距若羌县城180公里,方圆数十里内人烟稀少。护林员艾提·肉孜一家三口在这里一住就是8年,看护着沙漠边的胡杨林和红柳林。他们每年只能去两趟县城,领上工资,买回生活用品。啃干馕、喝咸水,是家常便饭。有人劝他们到别处找个活干,他不无深情地说:“我走了,谁看林子!”
今年66岁的艾合买提·吐卡是位“树王”,他栽了一辈子树。老人所在的库车县牙哈乡扎尔巴克村是天山南麓的一个戈壁荒村。艾合买提老人50年代就在这里种树,几十年的心血,浇灌出风口上几十万棵绿树,护卫着村里的农田,使村里的粮食亩产从17.5公斤,增长到400公斤。
思索——给荒漠林业注入活力
80年代以来,新疆的林地面积增加了110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80年代初期的1.03%上升到1.68%。然而,新疆要建成有效保障的林业生态体系,覆盖率应当是5.12%以上,任重而道远。
1994年金秋,全国林产品博览会在北京举行,新疆展厅里优质的核桃、巴旦姆、石榴、大枣等干鲜果品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客商。他们满怀希望前来洽谈,结果却大失所望。不是产品质量不行,也不是品种问题,而是这些名、优、特干鲜果品没有生产规模,形不成批量。
面对挑战,新疆怎么办?答案是明确的:走向市场,续接断裂的产业链。一个农林牧结合、种养加并进、大搞特种特养、发展精深加工的思路逐步形成。不到10年工夫,莎车县10万亩稀有果品巴旦姆基地建起,库尔勒建成10万亩“果中之王”的库尔勒香梨基地,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年出疆10万吨的哈密瓜基地已运作多年。阿图什、喀什的无花果基地,喀什、和田的薄壳核桃基地,哈密的大红枣,再加上久负盛名的吐鲁番葡萄等,新疆的名、优、特果品业,正向着市场突飞猛进。
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围困的和田地区,在“反围困”中成效卓著。曾风沙漫漫的和田县,现人均有树521株,年产核桃2500吨,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500佳”。和田地区已造林536万亩,创造了农林兼作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培植了路林结合的千里葡萄长廊,经济效益大增。
林业,不但负有建设和完善生态体系的重要责任,同时又有建立产业体系的艰巨任务。这种公益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双重性”,使得林业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新视角去研究和探索林业的未来与发展。
在阿尔泰山南麓布尔津林场,人们从“锯板子”转到精深加工,首批开发出的金丝牌地板块,刚一进入市场,就受到千家万户的欢迎。在天山西部昭苏林场,人们率先走出森林,走向山下,开发水土,走上了农林结合、种养结合、以农补林的新路子,实现了种养利润超过伐木利润的根本性转变。
尽管生态平衡、荒漠植被等留给新疆人思索的问题还很多很多,但他们既已迈出勇敢的第一步,那么,第二步、第三步还会远吗?
憧憬——新疆的明天会更好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建设大型骨干防护林的规划,“三北”防护林建设拉开了我国工程造林的帷幕。这项工程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则里山口,全长7000公里,覆盖13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
为托起这条绿色巨龙,新疆人民正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柯柯牙,是阿克苏市和温宿县风沙危害的源头。1986年,阿克苏地区按照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以义务投工投劳为主,以国家投资为辅,建设了一条长20余公里,面积达4万亩的大型人工绿化造林基地。如今,在柯柯牙,那一排排挺拔矗立的防护林,那一墩墩果实累累的经济林,那一片片丰收在望的棉田、麦地,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式农宅,呈现出一片辉煌。柯柯牙工程副总指挥、地区林业处处长毕克显深有感触:现在按搞工程的办法,造生态经济兼用林,越干越富。我们去年林业产值突破了亿元大关。
路子找准了,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放眼今日新疆大地,到处是与黄沙较量的人们。我们驱车在塔克拉玛干西部穿行,看到的是百里相挽、千里相牵的绿色林海。白杨笔直挺拔,木瓜硕果累累,巴旦姆整齐俊俏,胡杨婀娜多姿,葡萄串串坠地,光杏粒粒金灿,核桃棵棵矗立,无花果浓阴铺地……道道绿色屏障,守卫着这一片片古老、年轻而又生机勃勃的绿洲。
与黄沙较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新疆人坚信,只要一代人一代人干下去,新疆的明天会更美好。(附图片)
题图:伊犁公路林网
左图:哈纳斯自然保护区
李龙则李晓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