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中欧智能交通合作潜力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8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中欧智能交通合作潜力大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魏崴
“中欧智能交通系统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欧盟委员会负责工业事务、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委员班格曼专程前往与会。欧盟有关人士认为,此次研讨会标志着欧盟与中国在智能交通的开发和应用领域,正式开始合作。
中欧双方意欲开展智能交通方面的合作始于1995年。这年10月,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访问欧盟,对欧盟运用高科技改造和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很感兴趣,认为中国和欧盟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大有前途,并邀请欧盟负责智能交通的交通信息与控制组织到中国访问。同年11月,欧盟即派人到北京与国家科委等有关部门,商谈合作事宜。在宋健同志的建议下,中欧双方决定了今年6月的会期。
着眼未来,在智能交通的开发和运用领域积极发展合作关系,是中欧双方的共同愿望。促使这一愿望成为现实的因素主要是三个。首先是互补性。中国国民经济在持续稳定地增长,同时交通运输,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交通遇到日益严重的挑战,欧洲发达国家今天面临的交通恶化问题,中国已经感受到,而且因为资金、环境等诸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光靠扩大基础设施来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发展智能交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资金比较雄厚,技术、设备和管理也比较先进的欧洲来说,中国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非常具有吸引力。何况中国在这一领域也有一定基础,在人才甚至软件技术上有自己的优势,中欧携手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智能交通,对双方都有好处。
其次是可比性。当前美、日、欧都在致力于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竞争甚为激烈。但是,美国鉴于自己实力强大,走的是高消费高耗能的路子,中国做不到。在这方面,日本和中国有很大不同,欧洲则有许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如欧盟15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公路、铁路、空中、内河及远洋运输均很重视,海、陆、空各类运输之间的衔接系统比美国和日本的更为先进发达,又较为注意宏观管理和各成员国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协调。
第三,联系渠道畅通。中欧商定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是利用智能交通技术改造北京二、三环交通。该项目的欧方负责人是德籍华人张锡文先生。他是欧盟的交通信息与控制组织的对外合作负责人,又是参与这一项目的比皮维公司总经理。当欧盟打算拓展对外合作时,他首先想到并且提出的是和中国合作。1993年,美国智能交通研究计划起步,聘用的第一位欧洲智能交通顾问也是他。张先生对欧美的这方面现状比较熟悉,中国又是他的故乡,有他在中欧之间牵线搭桥,会比较容易见效。(本报布鲁塞尔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