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沧桑巨变看草原——写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3
第1版(要闻)
专栏:

  沧桑巨变看草原
——写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刘亮明马利杜涌涛
一踏上内蒙古大地,顿觉天高地阔、气爽神清。
50年前的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内蒙古乌兰浩特一座简陋的红楼里,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宣告成立。
5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是在这片苍茫的土地上,却发生了令世界震惊的变化;改革开放,更为这匹草原骏马插上了腾飞的双翅。
在无际无涯的绿色背景上,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丰美辽阔的草场间,一群群牛羊点缀如云,骏马嘶鸣,牧歌激越;从牧场农田到工厂城镇,记者所到之处,都可以感受到浓烈的现代文明气息,可以听到现代化建设的隆隆脚步。
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凉景象,早已为新生活多彩的画卷所替代。
草原钢城包头矗立于阴山南麓。穿行在宽阔笔直、绿树成阴的钢铁大街上,市委书记胡忠自豪地指点:包头拥有全国十大钢铁厂中排名第五的包钢;有全国三大重型载重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有全国大型羊绒纺织企业之一的鹿王羊绒集团……草原新城包头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工业城,形成了以冶金、机械为主,包括电力、汽车、电子、建材、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皮革、皮毛等门类齐全的现代民族工业体系,年创产值近200亿元。
目睹此景的人们难以想象,50年前,包头还只是个不足8万人、“巴掌大”的皮毛集散地,人称“水旱码头”。城区只有一条3公里长的水泥路,43盏路灯。四周满眼是野草丛生的荒沙滩。“一五”期间,国家一下把6个重点工业项目放在这里,从此,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照临了这片沉寂的草原,拉开了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包头,只是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历史见证人,85岁的自治区原党委书记王铎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自治区成立之初,除了几个小发电厂和一些皮毛手工作坊,工业基本是一片空白。经过各族人民几十年的团结奋斗,现在大大小小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厂已遍布草原。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今天,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草原上,现代化民族工业的雄姿随处可见: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有生产全国十大名牌西服之冠——仕奇牌西服的内蒙古青松制衣有限公司;有产品畅销大半个中国并打入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草原上崛起世界最大羊绒制品集团——鄂尔多斯集团;呼伦贝尔草原上出现了大型现代化氯碱厂;北京每4盏电灯中就有1盏用的是内蒙古送去的电……
自治区经贸委主任云峰告诉记者:50年来,内蒙古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当初,全区工业企业和手工作坊还不足700家,年产值仅5000多万元。现在全区已有各类工业企业9500多家,年创产值超千亿元。一个门类齐全、结构较合理的现代民族工业新格局已出现在草原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敞开辽阔的胸怀拥抱大海,积极与五大洲国家寻求经济合作。今天,草原上已有了1200户三资企业。
告别逐水草而牧的原始的生产方式,草原人民只用了短短50年时间就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跨越。“游牧”这个词已经回到历史的册页里,映入眼帘的是骑摩托、驾吉普放牧的新式牧民。在锡林郭勒盟白音宝力格苏木(乡),50多岁的蒙古族牧民金宝站在他那12间红砖房前自豪地宣称:“如今咱再不用四处飘流看老天爷的脸色放牧了。”他牧养着1000多只羊,建起了2000多亩网围栏草场、30多亩饲料草库伦和130多平方米的暖棚圈,购置了汽车、拖拉机、打草机,走上了机械化、科学化养畜的新路子,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
出呼和浩特,沿阴山南麓西行200多公里,记者来到著名的河套平原。在巴彦淖尔盟乌兰图克乡团结村,38岁的农民王五厚跳下拖拉机,乐呵呵地说,他种着50多亩地,除经济作物和每年产近1.5万公斤粮食外,还养了53头肉牛。随后他指着车库里的穴播机、脱粒机、粉碎机自豪地说:“这些‘伙计’可把我‘解放’了,没有它们帮忙,我和老婆无论如何忙不过来。”同行的盟委书记任亚平欣喜地告诉记者:河套农区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曾经以经商为耻,视生意人为撒谎、奸诈的“胡都拉达沁”的蒙古族牧民,如今已适应了市场经济大潮的起伏,新的观念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行列,迅速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在伊克昭盟偏僻的乌审召苏木,记者见到40多岁的蒙古族汉子布和朝鲁。他刚从包头贩运日用品回来,边卸着车上的商品,边兴致勃勃地说:“这些东西咱这儿缺,好卖。跑一趟能挣几百块,既方便了牧民,又能致富。”
而在乌拉特后旗离中蒙边境仅5公里的巴音胡日嘎查(村),43岁的蒙古族牧民苏木牙和妻子吉仁太时时盯着羊肉行情。他家牧养着近300只羊,每年要出栏七八十只。
锡林郭勒草原伊达木等7位牧民自费到澳大利亚考察,为的是把握畜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趋势;乌审草原的几十户牧民肯花大价钱租飞机搞优良牧草飞播,打的是提高羊肉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算盘;毛乌素沙漠深处军图村农民乔喜高绣花般把10多亩责任田搞成科学实验田,看到的是“不这么搞农民致富就没指望”;达茂草原一个边境苏木小学旁,住着10多位专门陪小孙子念书的蒙古族老人,想的是“没文化连羊也放不好了”。
50年团结奋斗,50年沧桑巨变。
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感慨地说:5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内蒙古各族人民艰苦创业,草原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1996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已达到983亿元和93.22亿元,分别比1947年增长49倍和10万多倍。今后,内蒙古将实施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等五大战略,各项事业会有更迅速的发展。
5月的内蒙古草原,春风浩荡,阳光灿烂,生机蓬勃。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内蒙古正大步跨向新的世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