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造福西藏人民的重大工程——来自“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区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3
第4版(要闻)
专栏:

  造福西藏人民的重大工程
——来自“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区的报告
本报记者张忠
世代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藏族农民益西群培做梦也没想到,村前那块原本贫瘠的土地,竟会“肥得流油”,且不说屯在家里的1万多公斤粮食,仅土豆大面积丰收,就使他的腰包里又装进了2万元现金。在益西群培所在的西藏南木林县艾玛岗乡,类似的新鲜事还有不少:瓦木隆村13户长期在外流浪的人们终于回来了,重新种起了庄稼,放起了牛羊;一位阔别家乡3年多的司机,竟然在四通八达的田间林阴小道间迷了路。艾玛岗人说:是“一江两河”工程为我们创造了奇迹!
使这里发生巨变的艾玛岗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只是西藏规模空前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成功的一个缩影。
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藏自治区为摆脱经济长期缓慢发展的状况,寻找经济发展突破口,提出了“重点区域优先发展,辐射带动全局”的发展战略,计划在自然条件较好、人口和资源相对集中的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18个县,实施大规模的综合开发。
中央对西藏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十分重视。1991年5月,国务院批准“一江两河”综合开发项目作为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实施。一场以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改良草场和畜种、植树造林、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计划投资10亿元,耗时10年左右的大规模综合开发,在高原大地悄然拉开了帷幕。
数十万群众赶着马车、驴车,拿着铁锹、竹筐,奋战在乱石岗上、荒滩地里。振奋人心的消息不断传来:在贡嘎县甲日乡,综合开发初见成效的第一年,粮油产量就翻了一番;自古就有“有水是粮仓,无水是邦仓(藏语意为‘乞丐窝’)”之称的江孜县卡堆卡麦灌区,综合开发后的1993年遭受干旱,而粮油总产却比同为干旱之年的1983年增加6倍多;在琼结县开发区,开发建设仅仅3年光景,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就由开发前的0.45%猛增到11%;雅鲁藏布江两岸被视为“造林禁区”的沙滩上,成功营造防护林2.5万亩,沙滩变成了绿洲;实验示范区引种优质油菜种,产量高出内地原产地;牧区牛羊在农区异地育肥取得成功;几十种过去认为在西藏无法生长的蔬菜引种成功并大面积推广;银白杨无性繁殖成果为我国银白杨繁殖填补一项空白。在江当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科研人员试种成功西瓜和草莓,西瓜最高亩产达4100公斤。附近的群众将信将疑,扶老携幼来看稀奇,抱着大西瓜乐得合不拢嘴。古老的雅鲁藏布江两岸开始呈现一派灌渠纵横、农田成方、林木成网、草地连片、道路四通八达的新景象。
在西藏自治区政府会议室里,唯一挂着的大幅规划图就是《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规划》。自治区的决策者们十分清楚:要如期实现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提出的“本世纪末西藏实现粮油肉基本自给”的奋斗目标,“一江两河”的开发成功及其对全区的有力辐射和带动是关键所在。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开发区群众累计投劳960多万个工日,斥资6200多万元。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一江两河”开发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实施开发项目138个,其中94个建成交付使用,主要包括:新修和扩建水库8座,修建水渠、防洪堤和田间道路900多公里,扩大保灌面积3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和新垦农田21万亩,工程造林17.7万亩,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5万亩,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10.4万亩,建成雅鲁藏布江大桥2座、县级水电站4座。6年来,开发区农牧业产值年均递增12.6%,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3.4%。与综合开发前相比,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602元上升到1136元。
“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工程的成功实施,为西藏本世纪末实现粮油肉基本自给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这一区域成为展示“建设团结、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这一美好前景的重要窗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