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80分及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9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体系,既是一个浩大的生态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资金工程,宝贵的建设资金给谁?怎么给?建设者们想出考核竞标的办法。请看——
  80分及格
本报记者周泓洋
“三北”防护林山西段建设揭标大会会场内鸦雀无声,几十个县的书记、县长和林业局长眼睛紧紧盯着省林业厅杨保庆总工手里的名单。这次“三北”山西省西山、黄河中游段防护林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招标,评分结果为80分及格。投标县36个,中标县30个,落标6个县。
“三北”资金,亩均不足五元
在一亩荒地上造林,国家拨给的造林费最多5元,最少仅仅6角钱,这是中国最大的绿色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国家资金投入现状。这点钱有必要进行招标吗?
“有必要”。山西省林业厅厅长曹振声告诉记者,正是由于建设资金少,建设任务重,才不得不想出一个把钱掰着花的招儿。始于1978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六五”到“九五”期间一直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项目之一。现行的投资机制是从中央到地方资金按1∶1配套。由于风沙威逼和区域内农民脱贫的需要,“三北”建设战线横跨北方13个省市区,尽管每年国家投资数亿元,但落实到每一块荒地就寥寥无几。
山西省的林业建设成效显著,“三北”二期工程历时10年累计完成造林1060万亩,三期规划1125万亩,困难很大,主要在资金。目前,省里3∶1配套中央资金,但县级财政比较困难,能够保证足额配套的不多,工程建设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劳。生态工程经济效益又不明显,工程建设推动起来难度很大。这次采取招标建设的办法,就是想通过投资机制的改革探索出一条路子来。
资金短缺,就想办法;竞标点子,应运而生
“三北”建设的初衷是防风固沙作绿色屏障,这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西来说尤其重要。但这么点钱搞这么大的工程建设,怎么办?去年,王文学副省长生病时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医院,招标的点子就是在医院里想出来的。
省领导的想法和林业厅一拍即合。最终确定:在“三北”三期工程山西段的工程范围内,资金分配公开招标,专家评议,民主决策,择优扶持,分期安排。
招标条件很苛刻:参加竞标的县要在项目布局规模、方案设置、规划图、林树种安排、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风险与组织管理等18大项考核中,获得较好成绩,才有可能中标。其中明确规定:必须拿出国家资金的70%,承担建设期内工程规划的50%的建设任务。工程面积必须集中连片,年均规模必须控制在1万亩;竞标县必须以国家、省投资为标准,按1∶1落实配套资金,出具已划拨到位的证明。竞标县必须建立50人以上的专业造林队伍。
几个必须,就是获得建设资金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林业建设配套资金只在纸面上,资金使用“撒胡椒面”;植树种草不讲规划,“东一处癞头,西一块疮疤”;造林成活率低。山西的这个方案就是尝试解决建设规划、资金配套和专业队伍问题。
专家介入,科学到位;领导决策,有章可循
偏关县在这次招标中获得了好名次,县委书记温福亮说,以前是跑资金,要项目,苦不堪言。现在呢?哪个县有本事,先把基础条件搞好,检查合格,方案切实可行,就竞标中央和省里的资金,小钱引来大钱,大家都很踊跃。
省造林局局长王文德说,以前分配资金是根据建设任务安排,争任务要项目抢资金不亦乐乎,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主观因素。现在从前期检查到方案直至资金分配全程都有10位专家介入,你这个县能否承担得了建设任务,看现场、评方案大致就有谱了。评标结果表明:80分以下的就是平时那些林业建设水平差的。
书记去年哭,县长今年笑,竞标引来了领导重视
1996年“三北”山西段二期工程总结表彰大会上,汾西、大宁、保德、临县和柳林5个县没完成任务,山西省委副书记郑社奎、副省长王文学点名通报批评了县委书记和县长。
据说,当时几位县领导都掉泪了。一位县委书记说,谁比谁差,我就不信干不出个样子来!
这一干还真干出个样子来了。临县千人动员会后,每天有6万人上山造林,奋战在20多个造林工程上,完成造林面积15万亩。柳林县从黄河沿岸到三川河畔,从荒山到荒滩,到处是植树造林队伍,完成造林5万亩,县里还决定每年从财政拨款40万元用于林业。从挨批到现在,柳林这个贫困县不足一年已经投入林业建设100多万元。
记者请柳林县副县长曹大斌谈谈感想,曹县长笑了:要是没有挨批,我们可能还干不好;要是没有竞标,今年我们就拿不到资金。可我们拿到了,说明竞标不计前嫌。
评分表表明:汾西、大宁、保德、临县和柳林5个县得分全都超过80分。
政府、群众、资金,动力源三结合
“三北”防护林建设管理局有关领导说:从1978年到现在“三北”防护林生态体系建设造林2.7亿亩,历时3期20年,经过了3个阶段。这期间各有动力源。
1978年到1985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行,这时候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三北”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行为,集体造林,大兵团作战,气势恢宏,集体造林占到80%。7年间,绿色万里长城迅速崛起,“三北”防护林体系初成规模。
1986—1995年,“三北”建设进入第二期,这时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成熟。造林主要依靠群众,实行承包,拍卖使用权,“树随地走,谁造谁有”,群众造林占到70%以上。由于新的机制刺激,群众积极性很高,造林条件较好的地块基本覆盖上了绿色。
进入第三期,问题出现了,一方面国家建设资金逐渐减少,靠植树造林难以解决短时间内的贫困问题;另一方面,条件较好的地块已经很少了,造林难度增加,造林费用急剧上升,林农和当地群众积极性降低。
怎么办?从投资机制上找突破口,从深层次上挖掘投资机制的潜力。生态工程是需要政府推动的,有效的投资机制,能把政府加快生态建设的意图和有限的建设资金以及群众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资金、技术的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