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从“苦楝树”到“金疙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9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从“苦楝树”到“金疙瘩”
倪青华
“金疙瘩、银疙瘩,赶不上俺的姜疙瘩!”这是山东泰安市郊区祝阳镇南高村农民赵平凡经常念叨的一句顺口溜。去年,他家种姜10亩,产姜2.6万公斤,毛收入15.6万元。在泰安郊区,像赵平凡这样的种姜大户已达500多家。越来越多的农民靠着种姜鼓起了“钱袋子”。
泰安市郊区地处泰山脚下,大汶河畔。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气候湿润,很适宜生姜生长,历史上就有种植生姜的传统。但过去由于种植分散、加工滞后、产销脱节,全区数十万姜农时常饱尝“姜汤”之苦:有的农民卖掉一大拖拉机生姜,还换不回一袋化肥,曾被泰安市郊区农民视为“摇钱树”的生姜,一度变成了令姜农伤心透顶的“苦楝树”。近年来,这个区党委、政府在不断总结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毅然把发展生姜集约化生产作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龙头带动、规模经营”的生姜发展方案。为打消群众顾虑,让农民不失时机地多种姜,区委、区政府及时组织农口各部门深入乡村、农户,在思想上解开了凝结在农民心头上的“疙瘩”。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专业化生产”的要求,他们很快趁生姜市场行情处于低谷之际,发动农民,在水肥条件充足的泰莱平原、沿汶河畔发展生姜16.2万亩,建成鲁中最大的生姜基地。全区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10余个“万吨号”生姜生产重点乡镇、120多个生姜专业村。
为从根本上解决单靠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种姜难”、“卖姜难”问题,泰安市郊区区委、区政府围绕做活生姜“链条”产业这篇大文章,狠抓了生姜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工作,使农民种姜心中有了“底”。他们还以省农科院和山东农大为依托,以区农技部门和民间科研组织为主体,分别建起生姜协会、生姜研究会、生姜合作社等各类技术服务组织20多个,常年为姜农提供制种、种植、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服务。全区投入大量资金,在生姜生产重点乡镇先后建起高起点、大规模的生姜专业批发市场10余处,扩建乡村集贸市场近百个,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姜贩子”纷纷慕名前来进行生姜交易。如今,全区的生姜已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