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风水”及其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9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风水”及其它
孟凡茂
在古代,风水观念渗透在房舍、宫殿、园林、陵墓的各类建筑之中,可以说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土木之工,不可擅动,所以必请风水先生端出四大发明之一的罗盘勘察一番,观风之藏水之得,相阴之属阳之归,确定建筑物的理想位置。如今,不仅看风水又在不少地方时兴起来,而且还有技术专家把它和建筑环境问题相联系。据说通过科学考察,古人所选的风水宝地自然生态环境都特别好,也就有人提出了“风水,是迷信还是科学”的设问。有报道说前几年美国还培养出了风水博士,专门研究这门中国所特有的学术问题。所以,在“风水学”的诞生地,我们不能无动于衷,也就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了。而且也的确取得了研究的成果,一些关于风水的专著出版了。
但是关于风水,我曾听老农说,不要信那些看风水的,若是他真能看风水,那他就该先把自家阳阴宅的风水看好,也省得他自己每日奔波,早出晚归,干这个营生。近读李约瑟先生的一文,他在谈到指南针的发明时说:“中国的社会并没有被磁现象的知识所搅乱,堪舆家仍继续告诉要求相宅的家庭关于住房和坟墓的最好位置,不断提高他们那无根据的艺术。”或许研究风水的专家不同意老农的话,说风水先生不是不会给自己选风水宝地,而是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境况;也会认为李约瑟先生没有钻透风水文化,完全不了解这门高超的艺术。有时特别简单的事搞得越玄妙也就越有人相信了。风水称艺术也罢,称文化也罢,就是让历代风水先生给搞得神乎其神,而使许多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了。
关于风水与建筑问题的讨论文章和书籍中,其举例说明离不开皇陵和神庙。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所谓的风水宝地都让皇帝和神佛占去了。古代皇帝选地之后,一道圣旨即令那里的百姓全部迁走。据说朱元璋把他的陵地选在紫金山麓后,诏令迁出陵区内所有的坟墓。皇帝的风水宝地岂容他人分享。此时的迁移是把平民和官宦一视同仁了。最后只剩下孙权的墓,这位也曾是东吴的皇帝,迁与不迁须请朱元璋定夺。朱说,不用迁了,孙权也算个英雄,让他给我看墓吧。真是风水轮流转,由东吴皇帝沦为看墓者了。从前凡有权势者,从皇帝到达官富绅都可选吉祥风水之地,而普通百姓只有缺风少水之地了。风水宝地没有防止历代皇朝的灭亡。风水观念也被许多有识之士斥其虚妄,斥其祸国殃民。今天又以文化称之,又以建筑环境学称之,不过是顺应了近年来的复古思潮。
风水有什么用?近年来造墓之风又起,为争得风水宝地,相互打斗者有之,砍伐林木者有之,毁坏风景名胜者有之。据报载,在两年前北方的一个城市因为石头狮子引起了一场风波。一时间该市的不少企业和部门以在门外立石狮为时尚,而且越大越好。结果麻烦来了,一些大门相对的企业指责对方破坏了自家的风水,发生了争执。最后市政府发文件宣布尽撤石狮,风波才息。或许这是研究风水的学者始料不及的。
从前,当中国的文化传到欧洲时,启蒙运动的学者们拿它作为对神学批判的武器,说中国并不信仰基督,但中国人也有美好的道德,有高超的文化,有丰足的财富,并没有受到上帝的惩罚。尽管当时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是片面的,但不同文化的交流对双方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忽然想,西方没有风水观念,并没有影响西方建筑的发展,而且西方建筑已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观念的改变,建筑形式的丰富,从堪舆书中得来的某种关于建筑环境的启示会越来越少。我们今天的建筑思想是注重人民普遍性不是皇帝特殊性。堪舆家的地理知识、环境意识又怎能和现代科学家对地理环境的研究相提并论呢?给风水一个新的名称并不能给它带来新生,顶多不过使沉渣泛起,且只是泛起一阵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