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装扮上海的“美容师”——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9
第12版(副刊)
专栏:

  装扮上海的“美容师”
——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吴兴人
上海近几年来市容发生了令世人瞠目的变化。2000多座广厦如雨后春笋般涌出,高架道路拔地而起,杨浦、南浦大桥横贯浦江,继地铁一号线延伸至莘庄后,地铁二号线也破土开工,8万人体育馆正夜以继日地装修,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街景日见璀璨……许多几年前出国的海外游子重返上海,都惊呼:上海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
为上海的城市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除众多的科学家、设计师、工程师和建筑工人外,还有一支人数不多的队伍,他们为装扮、美化这座城市,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辛劳。这小分队的中坚力量,就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们。
上大美院是一所年轻的学院。它创办于1983年,是上海唯一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美术学府。比之于复旦、交大这些上海的名牌大学,它只能算是“小弟弟”。别看它是小字辈,上海的许多大型城雕、壁画、环境艺术设计、广告及企业形象设计等,都出自上大美院师生的手笔。上海的许多重大工程、重大活动的设计、创作活动,包括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国宴厅,都有上大美院师生的参与。
关于办学方针,上大美院常务副院长汪大伟说:“美术学院不应当办成一个象牙塔。美院不但要培养高质量的美术人才,而且要通过教学、生产、科研的结合,出高水平的产品,发挥它在美术设计、美术创作方面的特长,直接为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近两年来,上大美院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创造了不凡的成绩,受到了市政府和各界人士的称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美术的应用性正得到史无前例的强化。“象牙塔”在国内外,均已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上大美院的师生们密切地关注着上海经济的腾飞。他们派出了一支支小分队,投身到火热的市政建设的各路热点中去,完成了一批熠熠发光的作品:上海市政大厦的环境设计,地铁一号线常熟路、陕西路、黄陂路和虹梅路站的大型壁画设计制作,龙华烈士陵园的烈士群雕和高桥烈士陵园的“八一”雕塑,上海展览中心的大型雕塑《创世纪》,沪宁高速公路口的不锈钢雕塑以及坐落于全市公共场所的田汉、邹韬奋等一批名人雕像,八届全运会的吉祥物、宣传画的设计等等。
上大美院师生积极参与上海重大社会创造活动,为美化社会增光添彩的同时,反过来促进了学院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师生们都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到了院内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丰富知识。上大美院师生近年来在第八届全国美展、全国大学生画展等重大展览活动中先后获得1项金奖、9项一等奖、40多项二、三等奖、银奖、铜奖,一大批优秀作品和毕业论文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入选展览或被博物馆收藏。
打开了校门,新的课题接踵而来,设计创造要求也相应提高。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其城市建设的设计、布局、美化要与国际现代化接轨,按常规办事不行了,已有的那一套知识也不够用了。怎么办?美院把眼光放开,积极引进国外最新学科、最新专业、最新技术,委派、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造就一个美术国际交流的“特区”。上大美院与日本大阪艺术大学的每年互访、举办画展,至今已坚持了10年。从1995年以来,上大美院举办了12次各种艺术流派的画展,34个学术讲座,其中有上大美院和澳大利亚书画联展,第八、九届中日交流作品展等,引起了书画艺术界的瞩目。此外,上大美院还邀请了旅美画家丁绍光、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挪威设计家纳特·布莱等10位国际著名艺术家来院主讲《现代绘画趋势》、《现代广告设计》、《现代工业设计》、《CI设计》等精彩讲座,使师生大开眼界。由于吸收了国外的先进设计技术和艺术,洋为中用,学以致用,使上大美院师生们出手不凡。他们为上海地铁站所作的艺术形象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参观中,我们发现,上大美院还有一个创造,那就是建立工作室。他们压缩了行政、办公用房,将全院的总务、人事、学生管理等部门,合并到一间大办公室办公,新辟了留学生宿舍楼和国际交流中心。工作室是上大美院开展国际艺术交流、引进最新学科的一种有益尝试。它超越了国际交往中单纯的礼节性交流,使这种交流朝深层次、应用性拓展。已建立的工作室有:上大美院国际交流中心大诚多媒体工作室、饭冢八郎环境艺术工作室、日本爱雅赛尔株式会社玻璃雕刻艺术工作室、英国胡佛汉顿大学玻璃艺术工作室、挪威米丘现代艺术工作室等。这批工作室的建立,为上大美院新学科的发展筑巢引凤,定期安排国外专家来院授课,为教师出国进修提供资助,学生直接参与工作室的项目,还使学生的美术专业学习与建筑、计算机、机械、材料学科相结合,培养了一批复合型的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