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魁星重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09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大地

  魁星重光
王东满
我的中学母校是长治市第一中学。因为读高中时,正赶上“大跃进”,改制为二年制的文史和数理班,我考取的是数理班,读的是文史班,所以初中到高中,只读了五年。母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我的班主任张吉庆老师近乎刻薄的严教,王化行老师严厉与风趣兼而用之的善诱,万仁英老师不知疲倦的敬业精神……还有一位被打成右派送去劳动改造至今不知是否还在人世的万志诚老师对我的文学启蒙,则就当数那座巍峨参天、风骨峭峻、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的魁星阁了。
魁星阁者,顾名思义,当是人们为尊神魁星建造的宝宅了。魁星为何许尊神,我是后来查阅《中国神仙名录》才知其一二的。魁星原是北斗七星中最前面的一颗星,神话传说中则把它奉为主宰文章兴衰与保护文人学士的保护神。据文字记载,中国从汉代即开始尊崇这位保护神,到唐宋更盛行之,所建夫子庙前总有左右两座魁星阁,以后历朝各代文人学子也都不敢怠慢了这位尊神。还有一则近乎笑话的传说:魁星原本写作“奎星”,后来因为文人们为了科考功名,“一举夺奎”,“独占鳌头”,互相不择手段,明争暗斗,于是有好事者就心血来潮,将“鬼”、“斗”二字合而为一,造出一个“魁”字,取代了“奎”字。倒是历代文人们都还乐意接受。
如此说来,我还真个说不定受其冥佑不浅呢,起码在这座魁星阁下作为学生饭场吃了整整五年饭,蒙受遮风挡雨之恩无限。只是愚顽如我者,至今才晓其身世,承恩无报,真可谓大不肖了。
母校何以独有这样一座魁星阁呢?也是这次回母校参加重修魁星阁落成庆典才知道的。长治一中的校址上原是一座规模很大的祭祀孔夫子的文庙,据说始建于唐开元年间,重建于明万历年间。殿宇巍峨,钟鼓匹配,庙前东西各有一座魁星阁守护于孔圣人左右。只不知从何年何月因了何故,除了眼下这座“独善其身”的魁星阁,往昔文庙之辉煌,早已荡然无存。不过也许真赖于这座魁星阁的神佑,长治一中这方风水宝地上,始终斯文不倒。辛亥革命第二年,即1913年在这里成立了省立国民第四师范(当年大文学家赵树理就是在这里就读的,而不是误传的长治东街那座师范学校);后来太行联中、太行干部中学等也先后在这里成立;最近因为撰写《与天为党——邓小平在太行》一书,翻阅史料发现,抗战后期,从延安过来的一批艺术家还曾经在这里成立过太行民族革命艺术学校(即太行鲁艺);再后来就正式易名为今天的长治一中。
魁星阁在我的记忆中远非今天这般流光溢彩、光辉灿烂的样子,倒像是一位穷困潦倒,衣不蔽体,风雨飘摇中的痴情老人模样。离开母校三十多年,也不曾忘却它朽柱危檐、形容枯槁的险相,曾经多少次寄希望于什么人能够将它修缮一下。然而希望总是失望。久而久之,反倒觉得在偌大一个日新月异的校园里,它的存在,尤其是那副老朽破败的可怜样子,反而碍眼,甚或有辱斯文,与其让它继续这样摇摇欲坠下去,倒不如推倒图个眼前干净。也曾果真几回梦里梦见它要倒了,已经倒了,或者重新修过了,然而每次返乡途经母校前面时,总会隔墙远远望见它越发苍老不堪却依然倔强地向天耸立着。仿佛一个浑身挂彩却依然坚守在前沿阵地的勇士,真要克尽“保护神”之职守,直到以身殉职,死而后已。每当此时,不知是欣慰,抑或是失意,心头总会生出几许淡淡的怜悯与悲凉。
去年仲秋节前,忽然接到母校领导打来的电话,说是魁星阁终于重新修缮了,要举行落成典礼,特别邀请我参加。好像重修魁星阁我能沾多大的光一样,惊喜之余,竟高兴得禁不住手舞足蹈,并且当即铺纸落墨,欣然挥毫书写了“魁星重光”四个大字。
重修魁星阁实在堪称是做了一件善事。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一座老朽破落时有倒悬之危的魁星阁落架重起,彩绘一新,也不仅在于它给长治一中校园增添了多少光彩,且不说魁星作为“保护神”既然保护着我们,我们也应当保护它,爱是互惠的;从文物角度讲,长治市本来历史文化古迹就不多,魁星阁作为现存不多的明代建筑,重新修而缮之,既保护了文物古迹,也为古城长治增添了一处文化景观,不亦善哉?而更其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复兴教育、崇善教育的象征,是尊师重教精神的回归。长治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长治市民各界的大力资助,省委书记胡富国同志亲自为魁星阁题写匾额,足见人心所向,全党全民力倡尊师重教、重开一代精神文明新风的决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