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赞皇:血汗凝成“志气路”——河北太行山纪行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10
第1版(要闻)
专栏:

  赞皇:血汗凝成“志气路”
——河北太行山纪行之三
本报记者任之王尧何伟
夏日的山风中,我们告别井陉,匆匆赶往河北太行山之行最后一站——赞皇县。
沿着新修的公路,我们驱车前往这个县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这条全长30公里的公路,5月1日刚刚全线贯通,就不时有大客车载着游客穿梭而过,沉寂多日的嶂石岩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去年8月那场山洪如猛虎下山,赞皇大量农田、房屋、厂矿被冲毁,交通电力通讯全部陷于瘫痪,全县一片漆黑,县不通乡,乡不通村。山势险峻、风景奇美的嶂石岩更是首当其冲,苦心经营的旅游设施冲得七零八落,通往外界的30公里道路,出现33处断头,11.4公里路基被毁坏。本来底子就薄的赞皇,雪上加霜,成了石家庄所辖17个县中最穷的县。老百姓悲叹:“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1963年。这回的损失可能十年都补不回来。”县委书记靳海河这位四十多岁的汉子,几次流下眼泪。
洪灾使赞皇元气大伤,就这样从此一蹶不振,坐等救济吗?不!县领导坚信,有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有关部门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帮助,再加上这些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物质基础,只要我们拿出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就一定能把恢复重建工作尽早完成。洪水还没有退去,全县四大班子就兵分六路,开始了交通、通讯、农业、救灾、文教卫生、工业的全面恢复工作。仅用15天时间,全县除嶂石岩风景区,全部通电通邮。第一炮打响了,全县群众受到极大鼓舞。
大灾过后,百废待兴。资金、人力有限,嶂石岩公路要不要立即修,怎么修的问题摆到了县领导的面前。原有公路1985年始建,1991年完成,这几年县里利用嶂石岩风景区搞“旅游搭台,经济唱戏”,老百姓受益颇多。灾前交通方便,家家都不存面粉;灾后三四天嶂石岩就断了粮,断了煤,乡里派通讯员去县里报告灾情,平时只用1小时的路,翻山越岭走了10个钟头。嶂石岩乡的村民见到县交通局干部直着急:“可别不给咱修路啊!”
过去思想封闭的赞皇人,对路的渴望竟如此强烈,是县里始料未及的。经过再三权衡,县领导决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嶂石岩是咱赞皇,乃至石家庄和全河北的骄傲,这条路通不通,代表着咱河北人的形象!这是一条致富路,希望路,也是考验咱赞皇人的志气之路!要弄就弄高标准的,原来只3米宽的路面拓宽到8.5米,原来干砌的挡土墙全部用水泥浆砌。没钱怎么办?从银行贷款63万元,从省里的拨款195万元中拿出160万元,投到这条路上,以义务工投劳的方式兴建。县委书记亲任总指挥,一声令下,全县76个县直单位、198个村庄的义务工队伍在槐河边摆开了战场。
30公里不算长,工程量却不小,光路墙就用去水泥5500吨;路面多断头,只能拉一段倒出来再人背肩扛,搞接力赛。路基最高处达13米,用去石料5.5万立方米,垫土石方24.6万立方米。石料从河滩里搬,不够再从山上采。
路基就这样一米米艰难地向前延伸,从当年10月23日工程开工,到半年后路基成型,正是一年中最严寒的冬天。嶂石岩的乡亲们不会忘记:
阳泽乡吕庄村吕树英,为了让本乡的民工们能吃上可口的饭菜,把幼小的孩子托给婆婆,来到工地。寒冬腊月,打地铺,睡玉米秸,每天早晨6时以前就把饭做好。
黑龙潭村的王增朝,开山时不幸摔断了腿,被迫截肢成了终身残疾。他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还让哥哥援朝带着本村的民工继续干。
虎寨口村一位老大娘,家中一棵几十年的柿子树是其唯一的经济来源,为了拓宽路面,她通情达理,忍痛砍树……
所有的鲜血、汗水和泪水,在通车的那一刻,都化作了喜悦的笑容。顺着崎岖的山路,我们来到嶂石岩乡三六沟村。这里山多地少,加之过去交通不便,日子一直过得挺紧巴。从1993年开始,三六沟村人唱山歌,念山经,大造经济林,农副产品通过公路远销各地,199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970多元。去年受灾后,村里对劳动力实行了统一管理,修地,修坝,修路。如今这里恢复了昔日的平静,村民们有的忙着育苗,有的在麦田里除草。提起嶂石岩公路,大家纷纷说,没有路,买贵卖贱,信息也不通,怎么能不穷呢?现在路修好了,只要肯干,离小康也就不远了。
“大灾面前精神不能垮,只要有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天大的困难都能战胜。”赞皇县95条水毁公路现已全部修复通车,电力通讯已全部恢复,还恢复和新修塘坝47座,修复新造耕地7万亩,动工修建中小学校117所,全县5万多名学生上学有了保证……伤痕累累的赞皇,已经战胜重灾,从大地上很快站立起来了。(附图片)
压题照片:通往风景名胜区嶂石岩的公路。 本报记者 李济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