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原因在于盲目自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8-10
第2版()
专栏:

原因在于盲目自满
张万良
河北省安次县今年春季共有一百三十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春播前,曾进行过一番整顿。当时,据县委分析,全县有问题的社约占全县总社数的百分之十。但是整顿以后,进入紧张的生产阶段时,动摇涣散的社反而逐渐增多了。
经过一番整顿,全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社订了生产计划;有一半以上的社实行了小包工;有九个社内清洗了地主富农;每社平均有五个骨干。看到这些数字上的成绩,县委领导满足了,认为全县绝大多数社“没大问题”了。
实际上这次整顿并没有解决多少问题。有一部分社原来建社基础不大好,社员入社是抱着
“试试看”的态度,自留地多(一般留百分之二十,有的留百分之三十至四十),而且是留好地。有的社干部自私,入社时抬高自己生产资料的入股价格,引起社员不满。还有个别社领导成分不纯。这些问题在整顿时都没有适当处理解决。因此,一开始生产,许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像古县村的张让社、郎凤元社、东杨庄的杨玉全社等都是县里认为“整顿以后生产很好,没有问题”的社,可是一到农忙时,社员就只顾耕种自留地,不关心社里生产。有的社土地已经撩荒了,社员思想动摇,吵嚷着散伙。另外,社干部在派工中避重就轻、记工时以半劳力记整工,处处想占社员便宜,也成了比较普遍的现象。
县区干部认为社里“没问题”,社干部又只愿说好不愿说坏,因此,真有了问题也很难及时发现。如廊坊镇富春山社,今年建社不久就死了两头牲口,但社干部汇报社内经营管理情况时,却说得很好,对死牲口的事一字也不提。古县村是重点村,经常住着一个县委派去搞互助合作的专职干部,还有区委的工作组。可是,村里有两个社因为统一支配劳力有问题,社员要散伙,闹了十多天,工作组都不知道。一区是全县办社比较好的一个区,到今年六月间,在四个乡二十一个社中,有六个社生产不如互助组,社员情绪动摇,问题较多,占了百分之二十八点五。可是根据县委掌握的“情况”,有问题的社仍是“不超过百分之十”。
县委工作肤皮潦草,却又盲目自满;安次县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有问题的社反而增多了起来,原因就在这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