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公道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11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公道话
本报驻美国记者李云飞
提前出版的最新一期《商业周刊》上有一篇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多恩布希写的文章,题目是《别让一帮古怪的人来左右美国的对华政策》。文章认为,阻挠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是一个奇异的联想。如果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失分的将是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前不久也发表了该刊主编朱克曼撰写的社论,驳斥所谓“中国威胁论”。社论认为,遏制中国或与中国对抗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在当前美国国内关于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和中美关系的辩论中,这些无疑是公道的话。
中美两国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是两国之间双边贸易的一种互惠安排。根据中国方面的统计,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1996年达到428.4亿美元。而根据美国方面的统计,1979年的双边贸易额为23.7亿美元,1996年达到635亿美元。尽管两国的统计数字不同,但双方的统计都表明,在过去18年中,两国贸易的年增长率都在18%以上。现在中美两国已互为主要贸易伙伴。除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外,美国的对华投资也仅次于日本而占第二位。事实说明,中美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有利于两国间的经贸合作,也有利于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因而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政界、舆论界、研究机构,尤其是工商企业界的人士反对将贸易最惠国待遇与人权这些毫不相干的问题挂钩,认为目前这种每年审议一次的做法也不可取,主张永久性地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他们认为,“最惠国待遇”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使用不当的名称,容易造成错觉,似乎它是什么特殊的优惠或奖赏,而实际上指的是国家之间一种最普通、最正常的贸易关系。除了极少数国家外,美国几乎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相互给予贸易最惠国待遇。他们主张把最惠国待遇改为“正常贸易关系”。正如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柯克帕特里克所说的:“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是否应该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而是国会是否应该给美国人机会,使他们能够像跟其他国家做生意一样与中国做生意。”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最近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会使美国的消费者为基本日用品支付的钱增加,使美国的就业机会减少,使中国的市场只向我们的外国竞争者开放。因此,她认为支持给予(中国的)最惠国地位才能保护美国的最大利益。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则进一步指出:“停止给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实质上就是中断我们同中国的经济关系。中断我们的经济关系就是中断我们与一个占世界人口1/4的国家的政治关系。”
作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伯杰自然是从战略角度来谈最惠国待遇和中美关系的。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的一些新闻媒介不断地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煽动美国与中国对抗,鼓吹遏制中国,甚至危言耸听地胡说什么“美中冲突即将到来”。这些荒唐可笑的论调近来受到公正舆论的有力批驳。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在近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但是她无须成为一个敌人。如果我们把中国当作敌人对待,我们就增加了制造一个敌人的机会。”文章认为,美国应该同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进行更多的合作”。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6月4日在参议院商务委员会作证时告诫国会中的一些人,不要在贸易和人权问题上同中国对抗,并强调同中国合作是美国对亚洲政策的一个基本要素。
目前,美国国内围绕最惠国待遇和中美关系的辩论仍在进行。人们希望理智的舆论能够激浊扬清,推动中美关系中业已出现的改善势头,使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本报华盛顿6月9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