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关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十种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14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关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十种选择
一、在调整方式上以增量调整为主还是以存量调整为主?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当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并举,注意将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结合起来。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并举不是不分主次,应当坚持存量调整为主、增量调整为辅的原则,以提高存量资产经营效益、充分发掘存量资产经营潜力为基础,用好用活增量资源,提高增量投资效益。
二、在调整手段上,以股权为主还是以债权为主?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交易的对象是股权)和债券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债权),应当股权和债权并举,以股权为主。重视股权主要着眼于存量资产的调整,重视债权则主要着眼于增量资产的投入。同时,既然要以存量调整为主,就应以重视股权为主。因为,债权市场对于存量资产调整的作用远不及股权市场的力度大、涉及面宽。债权市场的作用重点在增量调整而不在存量调整,股权市场的作用则恰好在存量调整而不在增量投入。
三、在调整的依据上,以市场需求为主还是以资源优势为主?当前,国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就是国有经济的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结构,造成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因此,应当主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否则,如果主要根据资源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各地都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上项目,则造成重复建设和市场被分割,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损害经济效益,也易于造成宏观投资规模过大,推动通货膨胀上升。
四、在产业的选择上,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什么?重点应当是国民经济的第二产业。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第二产业的国有经济增长乏力,效率低下,便会阻碍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制约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国家大力支持第二产业国有企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超前发展第三产业也是没有前途的。
五、在产品的选择上,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什么?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当是消费品和投资品并举,但要以优化投资品为主,重点放在投资品的开发和优化上。原因是,改革开放后10多年经济的发展,我们比较注重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消费品的生产,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相对忽视了投资品的生产和升级换代。只有加大投资品发展的力度,才能适应我国消费品市场升级换代的需求,同时减少投资品进口,保护民族工业。
六、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战略是国有经济组织结构调整的重点,通过国有资产的重组和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交叉持股,变平面型组织结构为平面型和立体型叠加式结构,一方面以组织结构优化促资源配置最优,一方面通过国有大公司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总体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七、在企业经营结构的调整中,如何正确处理主业经营和多元化经营的关系?就企业自身的利益来说,搞多元化经营是对的。但是,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主业的市场占有率及管理与技术等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时方可选择投资于其他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效益不理想,甚至亏损严重,与这种不具备条件时的盲目多元化冲动和多元化产业的选择失误不无关系。
八、在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关系上,强调国有经济的相对产业优势还是固守国有经济的绝对数量优势?我们应该转变国有经济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旧观念,建立国有经济的相对产业优势观念,在结构调整中,使国有经济大量进入自己比非国有经济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从而实现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强强互补,通过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优势组合推动国有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效高速发展。国有经济一般应主要进入公用事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及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医疗、商业批发等行业。
九、在地区结构调整中,以地方利益为主还是以市场份额为主?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需要照顾地方利益,但更重要的是坚持市场份额为主的原则,根据市场份额确定资源的地区配置结构。怎样才能既照顾到地方利益又能使地区结构趋于优化呢?可以通过实施大集团化的企业战略来化解地方利益与结构优化的矛盾。使大集团将其生产场地尽量与市场直接结合起来,按照各地的市场份额在各地建立生产场地。因为大集团在市场销售地建立企业,可以为地方创造就业机会,为地方政府提供应有的税源。
十、在结构调整的主体上,以政府行为为主还是以企业行为为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当起基础性调节作用。企业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主体,结构优化主要是企业利益驱动的结果,结构调整主要是一种企业行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有加强的趋势。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政府行为既表现在宏观方面也表现在微观方面。从宏观上看,企业行为是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甚至是政府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实施的。从微观上看,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往往使企业行为出现盲目性和短期性,政府行为的直接介入也是必要的。
(摘自《财贸经济》1997年第2期。作者:魏杰侯孝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