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戏曲电影的新视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14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影视窗

  戏曲电影的新视角
沈培新
由安徽省女作家侯露编剧,安徽电影厂拍摄的黄梅戏戏曲电影《徽商情缘》,是继《天仙配》、《女驸马》之后,在银幕上推出的又一部鉴史观今,大胆探索,好看好听,有情有戏,勇于创新的佳作。
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已经深深理解了商业和商人的重要性,而把徽商的形象展现在戏曲银幕上,却是戏曲史和电影史上的新视角。
《徽商情缘》是第一个用戏曲电影反映徽商的作品。用艺术的形式再现和审视徽商,以及徽商所代表的中国商业文化和商人双重人格,需要有思想观念的突破,有对时代脉搏的感悟和对历史的了解把握。编剧侯露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多次深入徽州等地考察,反复与当地文化界专家学者研究探讨,在史论和艺术上精益求精,历时三载,八易其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叙古人之举,扬道德正气,回答着今人关注的命题,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戏曲艺术的普及性,表达了历史对现今的观照,很有时代意义。
《徽商情缘》中出现的人物,是以往影戏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的新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的心态及命运,引发出新的主题。
电影中主人公李云飞原先也是想“学而优则仕”的儒生,一场瘟疫使他“困而退则商”,他又因“诚而发其财”,积累了资产,并想用其财去圆一个兼儒兼商兼济世的梦……这是历史上许多徽商走过的路。散落于安徽黄山脚下的许多建筑,碑刻,牌坊,书院旧址和人文景观都留有此类烙迹。面对外省水灾,李云飞义字当头,抓住商机利用两地的差价,既赈灾又获利,显出一个儒商的心境。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把握这样一个商人时,并不超越历史的局限去拔高他,把他写成当今无私奉献的英模,而是按照历史的尺寸,度裁那个时代里徽商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商人不是慈善家,获利是他们的本能,但获利的途径和手段,却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作者并不回避获利的事实,而是抓住这个焦点,展开以李云飞为代表的正面形象与以方大姑一家为代表的反面人物在这个问题上截然相反的态度。这样,李云飞这个形象不仅真实可信,而且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同时也把我们普遍面对的“义利观”和商人的行为价值取向作为全剧的主题提了出来:钱应该怎么赚?真正的商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人格?
《徽商情缘》中的老徽商陈之章和他的掌上明珠陈文雁,对这个问题也作了与李云飞一样的答复。陈之章在接济卖字葬母的李云飞时,不是居高临下地施舍,而是看中李云飞的心气,给他指一条自强自立之路:“宁可累死人前,不要穷倒树下。”当他得知姐夫一家不择手段夺走李云飞运往灾区的药材时,为之羞愧,找上门去谴责亲姐夫,被气病之后还让女儿带着计策去帮助李云飞做成这桩义利双全的好事。在徽商家庭长大的陈文雁,在择偶趋向上更是表露出非同一般的见识,她谈钱不觉耻,见钱心不惊,鄙弃姑妈一家不择手段惟利是图,偏爱李云飞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至于在李云飞被方家夺走陈李两家全部家产痛不欲生时,她依然认为人是最大的财富,“只要青山在,绿树成阴自有材(财)”,真是做到了荣辱不惊,呈现出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妇女新的形象。
诚然,我们今天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徽商情缘》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活跃在人们观念中的义利观、价值观和商业道德有历史的因袭性,“无商不奸”既是小农经济社会的一种偏见,可也是许多商家潜意识中习惯自轻自贱的心理依据,因此从深层次来看,《徽商情缘》的主题对现实的观照,对认可儒商的历史地位和传统,弘扬和建设中国特色的商业道德,都有着古为今用的积极的借鉴作用。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