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阅读
  • 0回复

如何发动与团结中农?——博野地区复查工作团经验介绍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09-23
第2版()
专栏:

如何发动与团结中农?
——博野地区复查工作团经验介绍之二
这次复查,一开始首先着重发动组织了贫农小组,这是完全对的;但对中农没同时抓紧进行发动的宣传教育,因而在团结中农问题上一开始就走了弯路。
究竟什么时机吸收和发动中农呢?十二个示范村,实际上有两个作法:第一种是在贫农小组组织起来,并得到巩固,再向中农开门。开始他们要求加入,采取“压压”。这样,中农要求越紧也越多,东部六个示范村都是这个办法。第二种是组织贫农和联合中农不划分阶段,在组织贫农的同时,就开始发动中农。西六村有的是这样做的。前一种方法在组织贫农时实际没有抓紧对中农的启发教育,对中农关起门来,结果有些中农怀疑。甚至在杨村、小王个别中农大吃大喝起来。南邑个别中农则收拾东西,给地主留下了可乘之机。(如杨村地主傅洛瑞即造谣威胁两户中农说:“这次就全让你们要饭了。”两户大哭起来。)后一种办法,如果领导上不注意,中农一拥而入,有的村中农贫农混合起来,影响了贫农小组的巩固,容易放松对贫农的领导教育,甚至产生中农代替贫雇农的领导权。
到底什么时候组织中农合适呢?根据十二个村的经验,应该坚持两条原则:
一、贫雇农小组先组织,并由贫农去团结中农,在贫农了解到必须吸收中农来帮助时。(贫农小组审查和巩固到一定程度,树立了贫农为主的思想。)
二、中农经贫农和中农积极分子的鼓动、串通和教育,在纷纷要求参加斗争的情绪发展到最高潮时。
到这种时机,就应立即开始全面吸收中农,在贫农领导下,使中农很快组织起来,组织中农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过早了贫农小组还不巩固,过晚了则易使中农冷淡下去。
联合和组织中农的具体方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贫农小组去分别发动,联合和帮助中农组织的办法。如北邑是在贫农小组会上进行挨门挨户的讨论成份,谁是地主富农,谁是中农,最后决定根据感情、住地远近及其他关系再分别确定由专人去吸收。南邑、杨村则是把组织贫农小组时积极要求加入组织者,由他去组织团结更多的中农。这种办法比较谨慎,组织起来者,多数全经贫农小组同意和批准。第二种形式是在贫农代表会的领导号召下,广泛的由中农自己组织起来的办法。如南祝是在贫农诉苦大会上,作普遍的号召,会后中农即去代表会登记,当场报名者即达一二五人。小王、堤圈则由代表会召开中贫农大会,全面吸收中农,编成小组。
在发动群众中,要注意启发中农的热气。在组织贫农小组的初期,对中农采取了“压”和“蹩”冷淡、不管,甚至个别歧视或排斥,没有对中农同时进行反封建的思想启发,是不妥当的。因此使广大的中农中的积极分子,徘徊门外,影响了中农要求参加斗争的热气,甚至怀疑或与贫雇农离开。存在这些偏向的村庄,都走了些弯路。相反的在组织贫农小组的同时,抓住了中农中的积极分子,经过启发教育,再由积极分子去联合中农的村庄,不但缩短了时间,同时也减少了中贫农间之隔阂,增强了农民间的团结。但团结中农,又要树立以贫农为领导骨干的思想。因此对贫农说明“咱们是骨干”,“贫苦农民要掌握村中大权”,树立贫农的领导权和主人翁的思想,但对中农则提出“中农贫农是一家”,从思想上不要使它有所戒备。
对富裕中农问题,虽然他们接近富农,但和富农有原则区别,应看成是联合对象,不应视为斗争的对象,但对有突出问题者、却也不应放弃政治上的有力揭发。有的村对富裕中农没有积极争取吸收入会,把富裕中农和富农一律看待,也是不妥当的。因为复查斗争,不但要最大限度的孤立敌人,还要最大限度的团结自己。此外,团结中农,还须经常细心倾听中农的意见,在群众斗争中的一举一动,中农的感觉最敏锐、举动正确则拥护,否则即反对,甚至表现了时刻容易动摇,中农的同意与否,在保持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民的一致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稍一疏忽,不倾听中农的意见,即将造成错误。如杨村斗争富农土棍士洛巴,多数贫农反映应该斗,但是不应扫地出门,弄得过重;而中农则表示不同意斗。可是在斗争会上只是几个少数分子发言,中农则不发言,最后被少数分子利用了群众思想上的无准备,决定扫地出门,结果中农不满,走了少数分子的路线,形成过火处理的错误。
听取中农的意见,但也不能做中农的尾巴,贫农的正确意见,中农同意就马上办,中农不同意就再考虑,商量一致再办,这样才不致脱离中农群众。
(摘自冀中导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