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香港看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24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香江漫笔

  香港看人
李米
香港街头,人来人往,脚步匆匆。记者留意观察人群,试图分辨谁是香港人,谁是内地人。
“小姐,听口音你是北京人吧?”在书报摊前,记者向一位衣着朴素、操普通话的女士发问。
“不是,不是,我是香港人,在北京读过书。”她自豪而热情地回答。
“先生,会讲普通话吗?”在会议展览中心大厅,记者向一位西装革履、操流利英语的男士发问。
“会的,会的,我是北京人,来办事的。”他有种“老乡见老乡”般的亲切。
在今日香港街头,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过去存在过的那种洋与土、富与穷的界限,不能说已经完全消失,但已不那么分明了。
香港看人,如果前二三十年,即使一二十年,看衣着,观举止,往往一眼就可看出何方人士。据说,当年香港人对赴港的内地同胞有个欠恭的称呼:“表叔。”还有许多关于“表叔”的真假笑话,诸如不会打领带,不会乘“叮当车”等等。在他们眼里,内地人来港,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尽管当时的香港远不如今日繁华,香港人也远未像今日体面。
变化是静悄悄的。如今,不但在香港,两地人的区别不那么明显,就是在京、津、沪,特别是在广州、深圳,也很难分清谁是谁了。影响是互相的,变化是明显而深刻的。
香港看人,既看衣着,还听话语。赴港之前,曾有语言不通的顾虑,我们只会说普通话,粤语一句不懂,英语只会用“拜拜”几句常用语。怎么进行采访?来了以后,方知说普通话没有太大问题。如今香港,已由双文制(英文、粤语)向三文制(普通话、粤语、英文)过渡。上到政府官员,下至街头小贩、出租车司机,普通话说得很像回事。今后,中文(汉语)也将作为官方正式语文。这在基本法中,已有明文规定。当然,英语和粤语还是要说的,但普通话将越来越普及,这是大势所趋。
香港推广普通话,这是社会和民族的进步。
香港看人,看人家,也看自己。这次赴港采访回归盛典的内地记者有六百多名。在深圳的罗湖或皇岗口岸出关时,我们观察了记者携带的行李: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就是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行李简便适用。看此情景,感慨万端。
十年前有记者赴港采访,陪同的香港朋友看似无意、实则有意地谈起他们接待内地朋友的往事。据说,在一个访问团的行李里,有馒头、咸菜、辣椒酱等食品。须知,十几年前出去,带这些食品,不仅是为了对口味,主要是囊中羞涩,一个“穷”字,把出国行李变得鼓鼓囊囊。
感谢小平同志,感谢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内地人到香港,中国人到外国,人员越来越多,行李却越来越小。据有关部门统计,近些年来从香港寄往内地的邮件中,饼干、奶粉、肉罐头已几乎绝迹。
如果不是内地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是改革开放把这个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香港看人,看出了一件件新鲜事,也想到了一层层新道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