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令人忧虑的文集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25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观察台

  令人忧虑的文集热
有一位朋友的一篇文章刊出后,先后收到了20多封拟收该文入选××文集、邀请参加××论文研讨会的通知函,有的来函甚至通知他已入选××名人录,似乎一夜之间可成名人!然而,入选不是无条件的。尽管所有来函都注明免收广告费、赞助费、推介费、版面费等,但一律要求作者预付一笔相当数额的订金。其实,入文集、入名人录是诱饵,赚钱才是那些编辑出版者的最终目的。这种一篇文章被众多“文集”同时“慧眼”相中的事例,在当前的文集热中相当普遍。
目前,金钱挂帅,急功近利,经济效益成了一些文集编辑单位追求的最大目标,社会效益变得可有可无了。这类文集的共同之处是:凡入选的文章,作者都要预先订购一定数量的文集,如《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文集》出版者要求作者至少订购6套,该文集300万字,可入选文章500余篇,每套标价290元,照此推算,编辑出版者的收益相当可观。由于出版文集获利甚高、花费不多、风险不大,刺激了各地争相出版发行文集。
为了保证文集的稿源,编辑出版者在稿件征集上可谓“用心良苦”。在征稿对象的选择上,一是征集各地内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这类文章虽然往往达不到公开发表水准,却大有来头,往往是“长官”的大作,如领导的讲话摘要、发言稿、总结、工作交流等。二是盯住手中有权的特殊作者,重点突破,这类作者少进几次餐馆、歌舞厅,就足以支付入选一篇文章的费用。三是凡各类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只要有通讯地址,编辑出版者通通发出入选通知函,而且极具耐心与热情,通知函发了一封又一封,遍地开花、广种薄收。在征稿过程中,编辑出版者唯利是图,对入选文章、作者个人情况不作要求、不进行了解,弄出了许多啼笑皆非的笑话。如:重庆某中学一个初三学生在老师辅导下,曾在报上发表一篇500字习作,结果收到入选《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的通知,知情者皆不解究竟凭什么资格可入选“当代学者”之列。出书者如此盲目征稿“拉客”,又怎能保证所出文集的严肃性和学术性呢?!
从一些文集的征稿通知或文章入选通知内容来看,文集编辑出版者说服征稿对象的办法主要采取了“两手抓”。
一是戴上高帽。有些不学无术者附庸风雅,认为出书是高尚的追求、水平的体现,将他的文章选入文集,正好投其所好;有些文章虽然水平不高、缺乏内涵,编辑出版者却一概赋以“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对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等褒奖之词,这一连串高帽子令某些作者心花怒放、飘飘然,自然是痛快地答应,随之慷慨解囊。
二是以名利相诱。如某丛书编辑出版者把文集订数与回扣挂钩,起订3册,10册以上八五折,20册以上八折,30册以上七五折,50册以上六折。此外,编辑出版单位还许诺给作者授予优秀论文证书、著作证书,可作为评职晋级、申报学术成果的依据;有的还安排作者到三峡、峨眉山、井冈山等旅游胜地参加研讨会或颁奖会,特别欢迎单位领导一同赴会;大多数文集还给作者配发二三百字的小传,有的还印上作者照片,让你大出一番风头。这种名利双收、公款开支的风光事,不愁没人上钩。
这些文集规模庞大,每套定价至少数百元,所收文章数量多且杂,内容平平,缺乏新意,编印粗制滥造,常识性错误比比皆是,更谈不上具有多大的学术价值、研读价值、推介价值和收藏价值。出版文集变成逐利的商业行为,已呈失控、泛滥之势。
文集热的得益者,一是求名求利的作者,二是文集的编辑出版者,最大受害者是国家和读者。重复编印出版文集,浪费了国家钱财和社会资源。文集的入选者有很大一部分是些厂长、经理、局长、主任、院长、行长等有权有势有钱的人,没有几人会自掏腰包入选文集!而那些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却往往因资金匮乏而难以出版。
过多过滥的文集助长了以权谋名利的腐败行为,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扰乱了正常的出版秩序,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在是弊大于利,文集热是该降温了!
湖南洪江市统计局蒋晖
把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优秀作品编成文集,加以推介,以便于收藏、研读,发挥其学术价值,本是一件好事,但一些利欲熏心的人以此作为发财谋利的手段,就使好事变了质。
目前文集越编越大,越编越多,内容平庸,编印粗制滥造,错误比比皆是,误人不浅;一些文集编辑出版者通过不正当手段征集稿件,助长了一些干部的不正之风,扰乱了正常的出版秩序,助长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希望图书出版管理部门下决心,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制止这种文集热。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