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爱国爱港看树人——来自香港的报道之十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27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香港的汇报

  爱国爱港看树人
——来自香港的报道之十二
本报记者
26日上午,位于港岛西环的汉华中学充满喜庆的节日气氛。学校大礼堂里的彩带上,挂满了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图案,数十名同学正集体赶制一块巨型宣传牌:雄伟的天安门、巍峨的长城以及港岛中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同学们按照图案用一颗颗五颜六色的小星星拼贴。拼贴完全部图案将需要1万多颗星星,颗颗星星代表了同学们的美好心愿:“立足香港,胸怀祖国”。
这些天,记者走访了香港教育界,从大学到中小学,从校长、教师到学生,我们的话题虽然广泛,但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增强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长期以来,港英政府推行一套殖民主义教育制度,注重技能的教育,淡化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譬如,讲地理,举的例子不是美洲的就是欧洲的,中国的地理特征在地理书中找不到,有的甚至把中国说成是香港最大的邻国;讲历史,把香港史列入世界史的内容。
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临近回归祖国,香港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并在教学实践中增加中国历史、地理、文化方面的内容。香港与内地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增多。
在汉华中学,冯敏威老师递给记者两本港府教育署制定的“指引”,1985年的“指引”只强调培养学生对香港文化、社区的认同。1996年的“指引”则明确要求“使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在小学的公民教育中,孔子、苏武、岳飞、文天祥、孙中山等历史人物,万里长城、长江黄河、桂林山水等中国名胜古迹等内容更加具体翔实。
以往,英语一直是香港的主流语言,普通话不受重视,学校教育也是如此。目前,香港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普通话课程,70%的中学也有了普通话课。漫步香港,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学习普通话的招生广告。6月25日晚,记者在九龙香港普通话研习社亲眼看到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老师在讲拼音,教室里座无虚席。
在树仁学院,记者正碰上入学招生考试。一位姓吴的女士身怀六甲,依然前来赶考。她报考的是北京大学民法硕士研究生。她说:“香港就要回归祖国,将来与内地的交往必然更加密切,要做个好律师,就必须熟悉中国法律。”这个学校的校长钟期荣介绍说:“自1971年建校以来,香港树仁学院一直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先后与北大、人大、中国社科院合办了多项学位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国法律等。”
近年来香港越来越多地通过与内地的交流来认识祖国。青少年是香港和祖国未来的希望。祖国要富强,香港要繁荣,教育是基础,必须在“树人”上下功夫。爱港首先要爱国,爱国必须落在爱港兴港的事业上。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正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