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重读《清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03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重读《清贫》
李德民
“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不希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工的劳苦!不希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这是方志敏同志一九三五年写在国民党监狱里的一段话,也是共产党人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此后不久,他壮烈牺牲。
在监狱里,方志敏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清贫》。字里行间,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文章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离开我们六十多年了。当年他梦寐以求的阶级和民族解放、党的事业成功,已经基本实现。茅棚已变成大厦,积弱积贫的祖国已经变得初步繁荣富强。今天重读《清贫》,倍感革命先辈为赢得今天的一切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倍感“清贫”精神之高尚,及其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提倡“清贫”精神,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不富裕。与方志敏同志生活的时代相比,国家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发达国家比,与我们的目标相比,仍然是落后的、不发达的。要看到,中国还远远谈不上真正的富裕,农村还有六千五百万人仍过着住茅棚、吃苞粟的日子,城市也有不少困难户。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要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我们还要继续艰苦奋斗它几十年、几百年!
清贫,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生活中不能没有精神,即使你这个地区、部门和家庭富裕了,即使将来实现了共同富裕,我们的党员和干部,也仍然需要“清贫”精神,这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只有党员干部保持清贫,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才能尽快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一月二十九日在中纪委八次全会的讲话中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话,意义深刻。
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重大改善,日子好过多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广大干部经受了考验,保持革命传统和“清贫”作风,使我们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领导干部思想放松了,作风懒散了,生活奢侈了,有的甚至于堕落了,沉湎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了。有的干部不务正业,忙于应酬,鄙视俭朴,追求奢华,出入于华丽大厦,热衷于西餐大菜,严重脱离群众,败坏了党风。这样下去,是危险的。
回首历史,共产党为什么成功?国民党为什么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共产党内有一大批像方志敏那样艰苦奋斗的清贫之士,而在国民党内,则有一大批养尊处优、奢靡腐败的寄生虫。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重视。清贫,永远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洁白朴素的生活才是高尚的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