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以图出史以史统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4
第12版(书评)
专栏:

  以图出史以史统图
刘纳
杨义主笔,中井政喜、张中良合著的《中国新文学图志》(上下册)是两本令人惊喜的书。作者们将“图志”作为“探索写文学史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意味着另辟蹊径,切入文学史的独特侧面”。由此,他们建构了“以图出史,以史统图”这样一种独特的形式。
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史理论的合理重建,现代文学研究者振奋起“史”的热情,设想出多种文学史模式,其中有些已经付诸写作实践。以时间为载体的文学历史属于过去,它具有一次性和不可更改性。当我们承认文学历史演变的多种可能性,我们会对一代作者在自己时代处境中所作出的选择产生探究兴趣。同时,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决定着历史与文学历史不可能重复,任何“史”的描述都不可能完全再现当年的现实。实际上,文学研究者不是因为文学史现象的存在便去研究它们,他着重研究这个作家而不是那个作家,他格外重视这样的文学现象而不是那样的现象,他采取这样的考察角度、描述方式而不是另一种,他致力于这一段文学历史而不是另一段,研究者的选择中已经包含了他的追求和他的判断。
杨义早有了多卷本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问世,其成就已为学界所公认,而这一次他和他的合作者选择了“图”与“志”。
《图志》最为引人瞩目之处自然在它的“图”。这些年来,我们已能在一些研究著作中时或看到一两幅或者三四幅插图,寥寥的几幅图能起些点缀、衬托的作用。“图志”则收图560余幅,占了全书近1/2的篇幅。图的数量之多使这本书与通常单由文字形成的同类著作有了质的不同。所谓“图”,包括书刊封面、插图、作家像、手稿等。图也是一种语言,一种直观的语言。当这些图穿越了时间的厚厚尘埃,集中地陈列在我们面前,我们从中得到的信息与感受将不是文字描述所能代替的。如作者所说:“既然把书刊装帧插图看作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融合渗透的产物,就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过装帧插图,看取作家或隐或显的心灵世界,看取他们个人的修养和趣味,看取民族命运和中西文化冲突在他们心灵中的投射和引起的骚动。”也许我们能够看取的还不止这些。有一个很常用的描述性成语“难以言状”,传达了对语言功能固有缺陷的体认。当我们仿佛在已经破旧发黄的书刊间穿行,当我们仿佛上溯历史的河流,来到产生这些图的年代,我们被激发的感受与诱发的联想大概也只有用“难以言状”来描述。
《图志》以“志”而不以“史”命名,作者们打破了文学史常规体例,由109篇文章组成全书。面对充满迷离和矛盾的文学史现象,作者们力求“站在一个世纪性制高点上,记录那些有实质价值的东西,发掘那些被冷漠的、却值得深思的东西”。作者们出色地实现了自己认定的学术目标,为以后的文学史写作昭示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