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一方水土一方人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5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一方水土
一方人养
周自牧
民谚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细琢磨,它表达的是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感激之意,其中似乎还有一个颠扑不破的逻辑:故土再贫再苦,总有养育它儿女的方式。
这里潜藏着一个误区:以为人可以对一方水土作无尽的索取,那里是人们衣食永不枯竭的源泉。
正是在这个错误信息的引导下,长期以来,人们对养育自己的那方水土只取不养,过度垦殖,最终导致水土无法养人的恶果。所以我想,这句民谚应该再补一句:一方水土一方人养。
这个顿悟,是在去中西部采访后产生的。
在陕西的榆林、靖边一带,在甘肃的安西、定西、宁夏的西海固一带,如今的农民正在一点一滴地收集雨水,把它引流到树坑、梯田、水窖里去。在整个中西部,人们开始珍惜每一棵树、每一株草。“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千百年的风沙终于唤醒了这里的人们:再不养护水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故土原本不是这般模样。汉朝虞翊《复议之郡疏》中记载今陕西榆林一带“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公元413年,大夏国首领赫连勃勃在今靖边白城子一带登高一望,叹曰:“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虞翊不会想到,榆林今日已是我国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赫连勃勃更不会想到,他当年修建的统乃城(即白城子)如今已完全为沙漠掩埋。至于“三西”地区,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十分富庶,到了近代,已成了“苦甲天下”的地方。
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当这些新名词出现在新闻媒体、政府公告上时,我们还有一项工作要做,那就是将百姓中流传的民谚、格言加入科学内容、现代意识,这样,我们的呼吁将会更有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