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科技是农业腾飞的翅膀——访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29
第7版(国际)
专栏:

  科技是农业腾飞的翅膀
——访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上)
本报驻巴西记者吴志华
巴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全国有可耕地约4亿公顷,而且气候条件良好,大部分地区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土地肥沃,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但是由于长期的单一产品经济和生产技术落后,巴西长期不能实现粮食的自给,每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小麦、大米和其他农产品。面对这种优势与劣势,巴西政府从60年代末开始重视农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扶持农业的发展。其中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积极向农业生产者推广最新农业技术与新品种,成为改变巴西农业落后面貌的重要手段,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最近,记者走访了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对巴西农业科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成立于1973年,隶属于巴西农业部,是巴西最大的农业研究机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作物研究机构。公司执行总裁若泽·皮雷斯先生介绍说,农牧业研究公司在全国各地有37个研究中心、一个种子服务公司和一个计算机咨询服务公司。现有职工9600人,其中科研人员2090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高级研究员。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解决农牧业生产者所面临的问题、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培育新品种以及向农业生产者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
若泽先生说,公司研究的目标放在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上,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公司成立的24年间,共研究开发出8000项新技术和新产品,有些新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令人振奋的。说到这里他兴奋地站了起来,走到一张大型巴西挂图前,用手中的笔指着那些色彩斑斓的地区说,大豆原本是生长在温带地区的。现在,该公司对大豆的品种进行了改良,培育了许多适合巴西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和不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使大豆逐渐向热带地区迁移落户,扩大了种植范围和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大规模地增加了产量。1970年,巴西大豆年产量仅有150万吨,现在,已经达到2670万吨,预计今年大豆出口创汇额将达到52亿美元,居世界大豆出口第二位。
与大豆情况相似的是对小麦的研究。该公司研究开发的新的小麦生产体系,使巴西小麦平均单位产量增长了72%,使巴西的小麦不仅能够生长在温带地区,而且逐渐向气候炎热干燥的中西部地区过渡,开拓了新的农业疆界。
玉米是巴西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已经推广了30个玉米的新品种,使巴西的玉米生产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例如,经过两次杂交的玉米新品种BR201对酸性土壤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每公顷的产量可以达到8.5吨至15吨。这一玉米新品种在巴西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杂交玉米播种面积的14%。另外,这个研究公司开发的BR451白玉米品种是一种高产、高蛋白的玉米新品种。这种玉米纯白色,可以和小麦粉混合生产各种面包、蛋糕、饼干等,既不会改变这些食物的本色,同时又增加了营养价值。
在蔬菜生产方面,农牧业研究公司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已经向市场投放了胡萝卜、黄瓜、甜玉米、卷心菜、土豆、白薯、香瓜、西红柿、洋葱、茄子、豌豆、芥菜等34个新品种。1981年,巴西蔬菜种子的70%靠进口,1991年进口种子比例已经下降到30%。在畜牧生产方面,该公司对畜牧业的营养学、基因改良、繁殖、卫生防疫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创造了许多新技术。仅以肉鸡生产为例,由于新技术的推广,巴西的肉鸡产量从1975年的50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300多万吨。1996年出口量56.87万吨,创汇8.43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肉鸡出口国。巴西牛存栏数达到1.5亿多头,居世界第一位。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已广泛采用,使肉牛的生产和牛肉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正是在农业技术的支持下,巴西的粮食产量从1980年的3900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8000万吨,在巴西的外贸出口中,农产品占了近30%。巴西农牧业的现代化中,农牧业研究公司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报巴西利亚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