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萌发辩证思维与实施素质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6-27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萌发辩证思维与实施素质教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玲
多学科的结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特点,因此,21世纪人才的基础知识结构也要具有又专又博的特点。哲学的指导、语言的修养和数学的训练是又专又博的基础知识结构所必须具备的三个主要成分。这里所说的哲学指导,不是指抽象的哲学概念,而主要是指当代人所需要的哲理性的头脑——方法论和世界观,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是思维的辩证性。也就是说,对人、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应从发展、运动、变化、联系、相对等观念出发。这是当今素质教育要求人才具备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对小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启蒙教育也应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从个体思维发展来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个体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任何一种新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都不是一瞬间就骤然产生的,在产生之前就已经逐渐有萌芽形式的孕育过程。新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在形成之后,也不是就静止了,而是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我们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理论,重新构建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以塑造小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萌发小学生辩证思维的目的。作为研究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本身充满着辩证的内容。例如,加与减、乘与除、约数与倍数、开方与乘方等数学概念,它们既互相矛盾,又统一于逆运算关系之中;又如通过认识几何图形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可以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我们要求教师把数学知识内在的辩证因素通过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和他们所喜爱的方式有意识地揭示出来。这种做法本身就体现了教育目标的素质化要求和课程内容的素质教育化要求。
在十几年的探索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正常的教学实验和心理学临床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大量的测查结果表明,通过有意识地揭示小学数学知识内在的辩证性去萌发小学生的辩证思维,是有可能的。例如,我们在测查中出了这样一道题:请你把3456789这个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被测试的是同一学校实验班和普通班各30名三年级小学生。测查的结果是:实验班有87%的学生能正确解答此题,普通班仅有13%的学生能正确解答此题。从解题策略上分析,实验班答对的87%学生中只有一位同学是先做加法口算,计算结果为42,再想一想乘法口诀才写成6×742。其他同学均是采用以多补少的策略,得出7个6,于是改写为6×7。而普通班答对的同学中,其策略全部是采用先做连加的口算,再想几乘以几是42。这一测查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观察数与数之间关系的能力和以多补少的互补性思维水平都显著地高于普通班学生。差别就在于数学知识建构(实验班的知识建构更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的不同。
为了测查知识结构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促进作用,我们曾对北京市四所不同类型学校的三、四、五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作过一次测查。测查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数和形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水平。结果实验班三年级学生数学能力测查成绩,不仅远远超出同一年级的普通班学生,而且还接近或超过四、五年级普通班学生。这一方面说明,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是可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的。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但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给小学生一些辩证思维的启蒙教育,教师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主要原则:1.启蒙性。即对小学生来讲,这仅仅是一种启蒙教育,也就是说,让小学生对这种人类的高级思维有一点朦朦胧胧的感觉就可以了。2.形象性。根据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教育者要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让小学生感觉到事物是处在发展、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之中的。3.渗透性。即在课堂教学中把各学科内在的辩证性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向学生进行自然的渗透。4.发展性。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适应小学生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应该发掘小学生的潜力,促进其潜能的发展。
总之,萌发小学生的辩证思维,所采用的内容应该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熟悉的,所采取的方法应该是他们所喜欢的,所渗透的思想应该是深刻的,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的内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