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倾听遥远的回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04
第11版(书评)
专栏:

  倾听遥远的回声
黄国柱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读着崔璇同志的长篇小说《山杜鹃》(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不由得总是想起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著名的词章。作为从抗日战争烽火中走出来的老一代战士,作为三十年代延安的“文学青年”,她在漫长的革命旅程中无法从事更多的创作,到了离休之后,才有了闲暇和条件,来圆自己多年的文学梦。
于是,文学创作,对于她,就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的问题,而首先是一种关于自己革命经历的遥远的回忆,一种关于理想信念追求的真挚的情感寄托,一种关于人生的意味深长的感喟。我想,不论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生活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都不会影响作者对于那如火如荼的过去岁月深深的沉浸;不论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艺术的虚构,作品都无可避免地会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本人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烙印。小说是以一个从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来到东北辽东地区的女干部严鹃为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的。围绕着严鹃的曲折的战争经历和爱情经历,小说向我们展示了解放战争时期辽东地区艰苦卓绝、复杂多变、波澜起伏的斗争场景,浸润着十分浓郁的革命战争历史的氛围,从中我们领略到了当年老一辈意气风发的青春风采,倾听到革命历史遥远的回声,体验到某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的文学,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除了具有审美的功能之外,每每因为作者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和亲身感受的记录,通常又具有革命的、形象的历史学的价值。在《山杜鹃》中,既有辽东山区翻身农民曲折的觉悟和参与斗争过程的生动摹写,也有战争发展过程中战略决策时我党高层领导的描绘。在关于是退守黑龙江还是坚持辽东的问题上,我军最终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并取得了四保临江战斗的决定性胜利,为我军最后夺取东北、进军全国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严鹃、罗东、黄河、严恩涛等我党一大批优秀干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又是辽东地区解放战争史的真实记录。对于解放战争史专家来说,《山杜鹃》所描写的关于辽东地区这一时期的战争生活,无疑具备了形象的历史的意义。
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除了必须具备主题思想的鲜明,情节结构的丰富之外,它有没有提供某些新鲜的认识和见解,是小说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对于特定形势和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描写,是相当独特而深刻的。小说基本的情节构架和矛盾冲突,是以家庭家族的亲情关系为线索的。作为宽浑县的大地主、大恶霸、大汉奸严恩山,其家族中既产生了像严恩海、严奎这样的死硬的反革命分子,也出现了像严恩涛、严鹃这样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分别以不同的政治势力的代表出现在家乡的政治舞台上,既给作品带来了某种戏剧性,同时又丝毫没有减弱斗争的残酷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山杜鹃》又是一部真实摹写革命者战地爱情的小说,它以严鹃和罗东、黄河交错的情感纠葛为结构的主要线索之一,展现了革命者“革命利益重于山”的崇高的情感世界。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统式的大团圆模式和战争的胜利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小说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得到新的升华。
小说的视角是独特的,不仅是战争亲历者的,又是女革命者的,还是对于反动和封建家庭的反叛者的。这几重的视角,使得小说具有某种新鲜感和亲切感。小说紧紧把握的是主要人物严鹃的思想情感脉络和遭遇经历,并采取了晚年回忆的倒叙手法,把一个几次经受命运的严峻考验、而始终坚贞不屈的女革命战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树立在我们的面前。《山杜鹃》把特定的地域风情的描绘与特定的历史时期革命阵营的生活氛围和语言特点较好地融为一体,可以说是相当独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