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善用此道——从陈竺扬长避短的治学方法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0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善用此道
——从陈竺扬长避短的治学方法谈起
贾西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竺,留学归来仅仅八年,便取得骄人的成绩,被称为东方科学之星(见本报6月12日第五版)。他的事迹在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笔者在为陈竺高兴之余,也在思索他成功的奥秘。
陈竺是幸运的,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有良师指导,有贤才相助,有各级组织的关怀……这些无疑是陈竺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似乎还不是关键所在。因为具备上述类似条件的大有人在,为何科学的桂冠偏偏青睐陈竺?
1986年,当陈竺得知王振义教授利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愈一位白血病患者之后,便敏锐地意识到,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高度来进一步阐明王教授的临床效果是自己研究的特色。
“特色”二字就是陈竺的高明之处。因为分子生物学在国外已经开展得很普遍了,如果盲目跟踪,与外国人进行人力、物力的马拉松赛,很可能不会有好名次,所以陈竺独辟蹊径、扬长避短作出了与王教授会师的选择。王与陈的会师,形成了两强的结合,因此,他们在并非一流的实验室里屡创一流就不足为怪了。
实际上,扬长避短历来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成绩的经验之一。1947年3月,国民党25万军队进攻中央根据地延安,毛主席充分发挥我方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为解放军制定了以“蘑菇”战术与敌周旋的作战方针,结果解放军以两万之众打败了10倍之敌。同样是陕北这个地方,近年来当地群众因地制宜,利用土层深、日照长、温差大的地位优势,把荒山变成花果山,一举成为我国主要苹果生产基地之一,老百姓的日子真正上了一个新台阶。
打仗、生产要懂扬长避短,领导科研工作更要善用此道。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竞争日呈白热化的今天,脱离实际,四面出击,很可能一无所获,扬长避短尤其显得重要。论工作环境、实验仪器、科研管理、工资待遇等我们一般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有一大批像陈竺那样德才兼备的青年科学工作者,有优势学科,有在我国开展比在别国开展更容易的项目,有对我国国计民生影响重大、国家重点扶持志在必得的领域……认真分析这些条件,找出长处,发挥优势,开展有自己特色的研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很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一跃居于世界前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