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04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
赵相如
说起苏东坡,恐怕读书人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诗、文、书、画样样来得。倘对别人而言,精一门也就很了不起,而且确有独精一门而留传后世的;而苏东坡,为文畅达,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其词豪放,这是文学史里不可或缺的篇章;书、画皆精,又是任何一本中国艺术史、中国美术史不会遗漏的。苏东坡有多方面的艺术造诣,所以名传千古,肯定还会永远传下去。
然而,这只是了解苏轼的一个方面,也就是世人所讲的“立言”的方面。他的立德、立功的方面,则更是为人称道。
在杭州的西湖,有两条长堤,特别是那条由南向北的大堤是游人必去之处,这条堤是苏东坡在五十二岁担任杭州太守时修筑的。据记载,当时西湖里淤泥很深,淤泥中长满杂草,苏东坡动员民众铲杂草、挖淤泥,既疏浚西湖,又筑成长堤,使之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有六桥。原先南边到北边要沿湖走三十多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有了长堤,南北沟通,方便极了。杭州人把这条堤称作苏堤,一直叫到今天,就是为纪念苏轼的这个政绩的。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道,苏东坡在杭州时一直在为民众兴利除害、埋头苦干,足足一年半时间无暇去悠闲地读书,在为民众干实事和为自己读书写作二者之间,苏轼选择了前者。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杭州的供水分流、疏通盐道、重整西湖、平抑粮价、热心赈灾等老百姓最利益攸关的一系列的大事。古人说道德文章,没有一种崇高的心灵,心里没有装着老百姓,是不可能为民众办实事的,何况他在办实事的时候还同时受到诽谤,要时时当心背后射来的暗箭。正因为他一直在创造着生活,从创造中获得乐趣,所以他笔下的诗文注定是丰富多彩、热情洋溢、深刻动人的。
不要以为当官一定要在一个地方当得长,频频亮相,才会令民众记得住。包拯在开封府任职不过一年零三个月,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才一年半时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在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县)做“军州事”即军区司令兼行政长官时的事。他上任才五天,又接命令召还京城。五天,能干什么呢?苏东坡却不然。当时推行榷盐——食盐官卖,里边弊端丛生,他回京后即向朝廷递上《乞罢登莱榷盐状》,获准后为蓬莱及附近地方人民争得了不食官盐的优惠,历代承袭,直至清代。他站在蓬莱阁遥望大海的同时,还分析了登州的战略地位,指出“见其久安,便谓无事”的危险性,就此也给朝廷写了报告。后来这儿不断出现倭寇侵犯的事,证明苏轼确有远见。匆匆五天,竟在安民保国两方面都留下了建树,人民怎么会忘记这样的“干部”呢!蓬莱阁上如今仍屹立的苏公祠,始建于何年不详,但是苏轼一直被登州人民记在心中是无疑的。据介绍,登州、莱州早些年几乎县县都立有“苏公碑”,碑上刻的既不是造像,也不是颂辞,而是《乞罢登莱榷盐状》全文。“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当地流传的这两句对苏轼的赞颂一点也不逊于对其诗文赞美的力度。
我想,这十个字对今天大大小小的干部来说,也许会有所启示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