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最根本的凝聚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05
第6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最根本的凝聚力
周锦尉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党组织广泛开展“凝聚力工程”活动,干部、党员以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实际行动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在开展这项活动中,广大党员进一步认识到,深入扎实地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这一理论统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从而牢固树立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是党的事业最根本的凝聚力。
邓小平同志1986年就讲过:“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信念,人生的指路明灯;信念,也是人生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有了信念,生活有了方向,奋斗有了目标;有了信念,就能时时激发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有了信念,就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个人服从集体和国家,奉献大于索取。
有位哲学家曾构划过人生的三种生活状态和阶段,第一种状态或阶段是审美阶段,人总要寻求各种感官的需求,趋乐而避苦;二是道德阶段,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中扬善抑恶,追求做一个善良的人;三是信仰阶段,超脱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达到最高的境界。自然,这位哲学家主张的信仰是宗教,我们共产党人当然不会赞成这种信仰,但这位哲学家所概括的三种状态倒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显然,处于第一阶段的人,是个及时行乐、享乐主义的人;到了第二阶段的人,还只是一个“好人”;只有到了有科学信仰阶段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
新时期我们确立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信念是来之不易的。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奋力追求建设一个富强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如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孙中山的富强的中国,但都未能成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才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并正在创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凝聚了多少代先进中国人的理想和奋斗血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刻地体现了全国人民这一共同理想。这是凝聚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新时期完成各项任务的光辉旗帜。
鲁迅曾辛辣地抨击当年中国国民性中“一盘散沙”的弱点,但他又是一位民族信念与自信力的“开拓者”。他曾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给国人指出希望。他寄希望于具有远大理想的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赞扬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那些“中国的脊梁”。现今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各国人士越来越注意精神力量的作用。不少国际研究机构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列为综合国力方程计算中的一个“变量”。实际上,广大群众对自己民族振兴的渴望,对祖国的钟情,对现代化目标的追求,对邓小平理论的信念,无疑是产生无穷力量的源泉,是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最根本的凝聚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