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厦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05
第6版(理论)
专栏:

  厦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思考
厦门经济特区努力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就,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统一目标,协调发展。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一开始,市委、市政府针对两个文明建设关系中的“先后论”、“自然论”、“代价论”,十分鲜明地提出了“必胜论”、“攀登论”和“社会工程论”,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目标,一起规划、一起落实,制定“七五”、“八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在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精神文明硬件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和城市管理水平。这样,既为人民群众创造健康、文明、舒适、方便的生活工作环境与文化氛围,更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和发展。实践证明,厦门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引导人民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教育为主,提高素质。厦门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其精神文明建设面临一个极其复杂和特殊的环境。市委、市政府以教育为本,把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培育“四有”新人的关键,放在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上;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研讨班,着重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从而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开展“厦门人看厦门人”活动,引导市民充分了解厦门经济特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美好前景,从而自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倾注到艰苦创业、建设特区的实际行动中去。实践证明,推动厦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拥有一大批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修养、严格的法律观念、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特区人。
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重在建设,加强管理。作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厦门,更为敏锐地感受到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市场自身的消极方面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在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市委、市政府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办法,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来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为了使精神文明建设能上新水平,厦门经济特区在法制建设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体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在经济特区建设初始阶段,邓小平同志就敏锐地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不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厦门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这一真知灼见的实践成果。
激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机和活力——群众参与,深化创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厦门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牢固确立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全体公民身上,真正做到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教育、全民提高。事实证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迫切的要求,只有最广泛地吸引人民群众参与,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扎实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深入持久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是厦门经济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保持生机活力,并使之逐步实现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关键所在。
(课题指导:陈俊杰吕良弼黄芝晓执笔:薛东藩权明凌厚锋余作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