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东道主的手笔——访八运会筹委会主任龚学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08
第8版(体育)
专栏:

  东道主的手笔
——访八运会筹委会主任龚学平
本报记者汪大昭
14年前,全国运动会办到第五届的时候,将举办地点移出了北京。上海市成了首都以外的第一位东道主。今年,上海市又要承办第八届全运会。时过境迁,完全沿用当年的经验和办法肯定不成。向来精明的上海人有什么新思路和新招数?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副市长、八运会筹委会主任龚学平,详尽了解了上海市为这次体育盛会设计的运作方式。
龚学平说:“在传统体制下承办大型运动会,最可靠的保证是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其实,这两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应该继续坚持,何况现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而体育本身也不是商品。”
龚学平强调全运会筹办工作中的无私奉献精神、自力更生精神和积极参与精神。筹委会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在当今社会很多事情都要讨价还价的情况下,他们几个月来辛勤劳动,却不讲钱,不拿津贴,包括参加开幕式排练的表演人员也没有补助,这笔钱合起来省下了好几千万元。电视台和邮电部门添置设备,不能从组委会批款。由精打细算和严格管理省出的预算有6亿多元,使全运会开办费从8亿元减少到2亿元。
龚学平说,国家体委拨款只有8000万元,上海市如果搞摊派,就算再凑出几千万元,够干什么的?单说新建、改建体育场馆,就要56亿元。这么大的投入,非有新的观念和办法才行。比如,建造八运会主体育场需要13亿元,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体育场宾馆收益、广告、出租包厢等。将来场馆无需体委管理,而是交给企业经营。体育场馆是宝盆,不是包袱。过去一些场馆破墙开店办“三产”,其实,体育产业不是什么生意都能做,但以馆养馆是完全可能的。八运会新建场馆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建在居民小区和大学校园内,有的通过土地置换筹措资金,有的将来可以发行股票上市。这对上海市政市容现代化建设、体育产业发展和全民健身需要,都很有作用,各区县受益,老百姓满意。
80年代中期以来,大型运动会的承办思路和运作方式一直是国际体坛的热门话题,处在不断探索与调整之中。龚学平坚持自己的看法——国外的做法不能照搬,中国传统体制下的经验不能全废,要立足今天,也要着眼未来。上海面对机遇,八运会可做的文章多得很。(本报上海7月6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