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中斯友谊源远流长——斯里兰卡纪行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10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中斯友谊源远流长
——斯里兰卡纪行之四
本报驻印度记者李景卫
记者这次斯里兰卡之行,采访斯外交部长是重要日程安排之一。尽管卡迪尔加马尔外长日理万机,外交事务繁忙,但还是非常乐意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采访他时,他临时有一个重要会议,我们的访谈不得不暂时中断。他临走时握着记者的手说:“请下午两时半再来。我们可以继续谈。”
下午,记者准时来到外长办公室,就中斯关系请外长发表看法。卡迪尔加马尔外长风趣地说:“这才是我的工作范畴。”
在愉快的交谈中,卡迪尔加马尔外长如数家珍般地畅谈斯中两国人民的交往史。他说,斯中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历史上,两国的宗教界人士、学者和商人就交往频繁,传播着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1948年斯里兰卡独立以后,特别是1957年斯中两国建交以后,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发展。已故班达拉奈克总统曾两次访问中国,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95年,卡迪尔加马尔先生作为外长首次访华,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访华期间,他发现中国的青少年都很熟悉班达拉奈克的名字。中国人民把班达拉奈克看作是斯里兰卡的象征,可见斯中友谊深入人心。卡迪尔加马尔外长说,中国十分重视发展同斯里兰卡的友好关系,并对斯里兰卡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中国为斯里兰卡无偿建造了班达拉奈克纪念馆,以及许多医院、学校和培训中心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斯里兰卡人民的友好情谊。斯人民感激中国人民的帮助和支持,把中国人民当作老朋友。
卡迪尔加马尔外长说,斯里兰卡人民对中国人民同样怀着深厚的情谊,“你在斯里兰卡采访期间一定能感受到这一点。”记者接过话茬说:“外长说的这些,我早已有感触。”
记者在来科伦坡的航班上,巧遇在印度进修的斯里兰卡外交部西方政治司助理司长哈桑蒂·乌卢戈达瓦女士。她听说我是中国记者,非常热情,问我准备到哪些地方采访,并主动提出要为记者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当我们抵达科伦坡机场时,她告诉说她父亲是斯里兰卡计算机信息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多次前往中国,并通过中国书店进口中国图书。他还是斯中友好协会成员,对中国朋友非常热心。她建议记者去同他聊聊。记者来到她家时,她的父亲乌卢戈达瓦先生还没下班回家。只有乌卢戈达瓦太太出门热情迎接。她同久别重逢的女儿紧紧拥抱后,用汉语招呼记者说:“你好!欢迎!”随即招呼我进屋。“你好,中国朋友。”迎面又传来一声汉语。乌卢戈达瓦女士忙介绍说:“这是我妹妹。她的中国话说得还不错吧?”记者连连点头。说话间,她请记者参观她家的全部住房。客厅的墙上悬挂了几幅中国字画。陈列柜的八宝格内摆满了中国工艺品。看得出,乌卢戈达瓦一家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对中国充满了感情。刚参观完毕,乌卢戈达瓦太太便将她亲手烙的甜饼和飘香的奶茶摆到我们面前。“现在正好是下午茶点时间,请用一些。”说完她又补上一句汉语:“就像在你自己家一样。”我们正在享用香甜可口的茶点时,乌卢戈达瓦先生驱车回来了。记者用汉语作自我介绍后,他回敬了一句汉语:“听上去你不像北京人。”顿时,记者对他的汉语连忙叫绝,并说:“看来你们家只有外交官不会说汉语了。”他说:“对。但还有更棒的。现在还没下班的小女儿的汉语最好。她在中国学习六年,喜欢中国的一切,简直就是个中国迷。”一番说笑以后,乌卢戈达瓦先生拿起电话,帮我查询各旅店的房价。然后,他亲自开车把我送到旅馆。他们的热情帮助使我感动不已。正像卡迪尔加马尔外长所说的,斯里兰卡人民对中国人民充满了深情厚谊。
乌卢戈达瓦先生一家对记者的热情款待,使记者的耳畔又响起了卡迪尔加马尔外长的话音:斯中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去年,总统库马拉通加夫人对中国的访问把斯中关系推向新的高潮。斯里兰卡把中国视为对斯投资的重点国家。现在已有71家中国公司获准在斯投资。斯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公司到斯里兰卡投资,并期待斯中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全文完)(本报新德里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