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借鸡下蛋”与“养鸡下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10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借鸡下蛋”与“养鸡下蛋”
罗春华
最近,美国默克制药公司同英国葛兰素·韦尔科姆公司在两种不同的经营策略上发生了分歧。坚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购买现成技术的葛兰素公司受到恪守传统经营策略的默克公司的非议。
世纪之交,由于一大批小型生物化学技术公司的崛起,全球制药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绝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打破了过去研制—开发—市场一条龙的传统经营策略,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逐年减少,而用于购买研究成果的投入却迅速增加。目前,制药企业购买成果的投入比例约为10%至20%,有的已高达80%。葛兰素公司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赛克斯预测,今后,制药公司将把绝大部分研究任务委托给生化技术公司去完成,制药企业将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市场,以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司。
对葛兰素公司这种“借鸡下蛋”的做法,默克公司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该公司总裁雷·吉尔马丁认为“这样的经营策略是危险的”。默克公司一些资深科学家也认为,出钱买成果皆因他们不够聪明,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无异于自杀。默克抱定的宗旨是“养鸡下蛋”,依靠本公司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开发和临床试验,并最后进入市场。
默克与葛兰素截然不同的经营策略,实际上代表了制药业的新旧发展的两种模式。默克公司是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制药企业。1996年,该公司人均创利7.9万美元,远远高于世界排名第一的葛兰素公司。分析家认为,直至本世纪末,默克将持续以10%的速度增长。因此,无论是从实力还是从发展潜力来看,默克恪守的传统经营策略都颇具说服力。但是,就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而言,默克坚持“养鸡下蛋”的做法确也不无令人担忧之处。
首先,大公司的研究开发能力受到了生化技术公司的严峻挑战。目前,仅美国就有1200多家小型生物化学技术公司。这些小公司拥有优秀的生化专家,掌握最新的实验室技术。若论研究开发范围的大而全,小公司无疑逊色于大公司,但若论某一方面研究的精而深,大公司也许不如小公司,加之世界医药市场份额非常零散,一家制药公司在某一研究领域独领风骚的机会越来越小。
其次,从成本的角度来衡量,买成果远比出大钱养实验室划算得多。生化技术公司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却因势单力薄,需仰仗大公司的财力实现成果转化。因此,一些制药企业正是利用这一点,以近乎掠夺性的价格购买生化公司的研究成果,谋取厚利。据美国莱曼兄弟公司去年8月的一项统计,美国70家生化公司有284种新药有待开发,其市场资本总额为500亿美元;而默克公司仅有26种在开发的药物,其市场价值高达800亿美元。相形之下,价值的悬殊令人惊叹。默克公司研究负责人对此作的解释是,尽管“小不点儿”擅长于发明,但默克更善于把发明变成人们可以吞咽的能治病的实物。然而,这样的解释又似乎让人感觉难以自圆其说,如果价廉物美的发明再加上默克富于效率的开发生产能力,岂不更有利可图?
最后,从工业发展史来看,几乎所有行业的大型企业都经历过追求大而全的发展过程。以汽车工业为例,福特公司就曾圈地养羊,专门为生产汽车座套提供羊毛,可今天,汽车公司甚至连发动机都不一定由自己生产。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行业分工只会越来越细,正如《经济学家》周刊所说,“时代的潮流是人们只做他们做得最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药学似乎是最后一个赶上潮流的学科。而默克的经营策略好像“有悖于”这个潮流。
当然,在如此巨大而分散的医药市场中,企业的运作并不仅限于某种模式,在经营策略的选择中,只有更好,没有唯一,“借鸡”与“养鸡”,哪种选择更明智,眼下看来一时还难有定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