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祭告亦莫忘诗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07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祭告亦莫忘诗翁
毛锜
值此香港回归,普天同庆之际,人们抚今追昔,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告慰当年不屈不挠进行抗英斗争的爱国先烈。我们高兴地看到全国不少地方的群众,都在纷纷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或拜谒虎门,缅怀林文忠公大张旗鼓销烟的壮举;或身临靖远,凭吊关天培喋血疆场的忠魂;或焚香酾酒,祭奠以血醒君、坚拒割让香港的王鼎之英灵;或面江礼拜,追思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为国捐躯的骁勇……金瓯补缺,合浦珠还,此“漫卷诗书喜欲狂”之日,正“家祭毋忘告乃翁”之时也。恰如凌青(林则徐五世孙)在一首告慰其高祖诗中所写的:“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在山呼水啸、四海欢腾的此时此刻,我不禁想到还有一位邻家诗翁也是我们毋忘祭告的。他,就是印度著名的大诗人泰戈尔。泰戈尔毕生都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甚至在1924年访问中国时还接受了一个蕴含有中印友好寓意的中文名字——竺震旦。当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等列强悍然将曾被马克思称为历史上“极端不义的战争”——鸦片战争,接连两次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并迫使满清政府割地赔款时,血气方刚、年仅二十岁的诗人泰戈尔,顿时怒发冲冠了。他在《婆罗蒂》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一译《在中国的死亡贸易》),给蛮横无理的英国侵略者以猛烈的抨击。他一针见血地写道:“英国坐在亚洲最大文明古国的胸脯上,把病菌似的毒品一点一滴注入他健全的肌体和灵魂,推着他走向死亡。一个强国向一个弱国出售死亡,出售毁灭,一方获取暴利,另一方损失惨重”,“如此残忍的强盗行径,真是旷古未闻。”最后,他还不无辛辣地讽刺道:“英国人根本不讲什么道义,什么责任,什么良知,只有敛财的强烈欲望,这就是十九世纪他们的基督教文明。”这一篇力透纸背的战斗檄文,无情地撕破了英国侵略者的画皮,将他们食人恶魔的丑恶嘴脸彻底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高尔基曾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以此评价泰戈尔,真可谓当之无愧矣。他并不是那种钻在象牙之塔里,只知道自怨自艾的诗人,也不是那种整日埋头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究。他热爱生活,视野广阔,并始终是和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共生命、同脉搏的。泰戈尔不仅参加本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而且对全球范围如火如荼的反殖民主义运动,一直给予高度的关注。他用自己那如椽的大笔,指控过意大利法西斯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也用他那锋利的诗剑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有力的声援。至于他不仅著文写诗、屡挫日寇的嚣张气焰,且带头慷慨解囊,发动募捐,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那更是世人有口皆碑、记忆犹新的了。诚如周恩来总理1957年访印期间对这位诗翁的赞誉,他称泰戈尔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并说,“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热爱。中国人民也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艰苦的民族独立斗争所给予的支持。”是的,以“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与世界交往的中国人民,又怎能忘记在多灾多难的年月与我们休戚与共、相濡以沫的国际友人呢。
有道是慧眼识真,达人知机。睿智的诗翁泰戈尔显然也是有预见的。他在临终前所写的最后一篇纵论时世的论文《文明的危机》中,犹对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所造成的严重伤害愤愤不平,又一次旧事重提:“英国为牟取暴利,凭借武力,用鸦片毒害像中国那样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攫取中国的一部分土地。”然而他在扼腕之余,并未沮丧,而是高屋建瓴、十分乐观地展望未来:“一息尚存,我满怀信心。我希望一场毁灭之后,满天的愁云惨雾荡然无存,从红日东升的地平线,铺展洁净的历史篇章。不可战胜的人民踏上恢复尊严的道路,排除万难,胜利向前。”啊,这伟大的预言终于在今日的神州大地上变成为光彩夺目的现实,中国人民确已踏上了“恢复尊严的道路”。为了庆贺这庄严的历史时刻,尊敬的诗翁在天之灵,请接受我们敬献的美酒和鲜花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