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筲箕湾里的老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07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

  筲箕湾里的老船
王晋军
当香港还在主要靠打鱼为生的时候,筲箕湾就是其中最具历史的一个“码头”,或称“港口”。那时,此地与另一叫“香港仔”的地方齐名,是港岛开埠前最大的渔港,船舟逾百,人口过千。
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一位老阿伯对我深情地说起了“筲箕湾里的老船”。
他说的“老船”,是指“龙船”,或曰“龙舟”。
中国的龙舟竞渡,古已有之。史书记载“龙舟竞渡起于越王勾践”,但后来渐渐演变为以此祭奠屈原。
而在香港,开埠之前就有赛龙舟的民俗,其热衷程度,比今日恐怕尤为过之。其时,全港只有两艘“老龙”,一条栖息在香港仔沙滩,另一条则栖息在筲箕湾沙滩。每次龙舟若要下水,必举行相当隆重、热烈的仪式。船上赛龙舟的健儿虎背熊腰,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敲锣打鼓,神采飞扬;岸上助威的观众击掌欢呼,声嘶力竭,并燃以花鞭爆竹,热闹喧天……
到了吃粽子的端午那一天,吃过粽子,两条龙舟由选拔出来的好手驾驭,从筲箕湾出发,一直赛到对岸即九龙的红磡,然后再折回筲箕湾。这样的赛程往返四次,直到龙舟的赛手汗流浃背,精疲力竭,过足了“赛瘾”,方告偃旗息鼓,鸣金收兵。要说赛况,两条“老龙”倒更像是表演而非竞赛,两条“老龙”自然是非冠军即亚军莫属了。当龙舟凯旋而归,岸上的人们便纷纷下到水里,争先恐后,满含虔诚,摸摸龙船胡须,洗洗龙舟玉液,据称这样可以带来福祉,百病不侵,保佑平安。
筲箕湾里的老船,令港人思念。
筲箕湾里赛龙舟的传统,至今相传,光辉不泯。
每到端午节时,龙舟赛事,成为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港岛、九龙、新界各处海面和内河都有赛事,高官商绅照例都要前来助兴和颁奖。筲箕湾自然又是最热闹的传统赛场之一,老船不老,新舟更俏,龙争虎斗,观者如潮。而在沙田区城门河两岸和桥头,但见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挤满了欣赏龙舟竞赛的人们,保守估计少说也得五六万人。参加角逐的龙舟队竟有一百二十余支,包括中龙、小龙和凤艇等。大埔区的龙舟竞赛在大埔海面进行,共进行四项赛事,每隔半小时就进行一次,总共有三十六支代表队参加。当赛事号角鸣响,但听鼓锣喧天,哨笛声声;只见人群鼎沸,手舞足蹈,海豚般的龙舟来往穿梭,沸腾的情感似乎要燃沸了碧蓝的海面……
筲箕湾里的老船,其实已漂泊得很远,很远。赛龙舟,已跨越国界的樊篱,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不同肤色人民酷爱的水上竞赛运动。
端午时节,一年一度的香港国际龙舟节邀请赛,日益成为当地的一大盛事。
入乡随俗。在开赛前依惯例举行祭祀祈福仪式,外队都被邀请参加,并要选派出一名代表参加集体上香。香港的主持人解释说拜神是为求风平浪静,保佑赛事能顺利平安地完成。外队也感到这种带有神圣色彩的仪式很有趣,都乐于参与配合。日本队自此项赛事开创以来,年年参加,从未间断,船员既有“蓝领”渔民,也有“白领”老板,而且头上必裹写有“必胜”二字的头巾,以壮军威。澳大利亚队的龙舟赛手往往把面孔涂抹得花花绿绿,像一只只花面猫。这样装扮据称一是表示与众不同,二是具有防晒作用。属于香港外国人组成的“北欧维京龙舟队”,模仿维京人的海盗风格,在帽子上加有两个犀利尖角。而加拿大队的龙舟赛手,则在头顶上插上羽毛,一个个犹如印第安部落酋长,更增添了几分威严与神秘。
其实,国际龙舟比赛,可溯源到筲箕湾早年华人龙舟赛,那时也吸纳非华人参与。“洋人扒龙船”只是一项滑稽逗趣、令人捧腹的节目,但洋人全心投入,一丝不苟,乃被华人欣然接纳,后逐步发展演变成后来的正式国际赛事。各外队在赛事结束返乡后,都热心向本国人民介绍端午节的起源、龙舟的来历,传播“龙舟文化”。而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也不会忘怀这一古老民俗,那里的龙舟赛虽不如香港的规模盛大,但一样的虔诚,一样的热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