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迎回归忆茅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07
第12版(副刊)
专栏:

  迎回归忆茅盾
范志强
6月20日,由中国茅盾研究会举办的“迎香港回归并纪念茅盾在香港的文学业绩座谈会”在京举行。
会议邀请曾与茅盾一起生活、战斗在香港文化战线的著名作家及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参加,周而复、朱子奇作了热情生动的发言,叶君健先生托人带来了书面讲稿。
茅盾在建国前曾于1938年、1941年和1948年三次居留香港,并在建国后多次出访中路经香港。在先后长达近三年的时光中,茅盾在香港创作了《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锻炼》、《惊蛰》、《春天》等长、短篇小说和散文集《见闻杂记》等;主编、编辑了《文艺阵地》半月刊、《立报》文艺副刊《言林》、《笔谈》半月刊、《小说》月刊、香港《文汇报》的《文艺周刊》等多种报刊,发表了一百七十余篇文艺评论和杂文,并举行了多次演讲。可以说,香港三年,是茅盾一生文学活动、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讨论中,与会者认为茅盾在香港的多种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香港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新文学、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作出了很大贡献。1938年他初次赴港,在香港这片殖民文化色彩浓厚、封建文学色情文学泛滥、新文学创作尚属起步阶段的时候,以拓荒者的无畏精神,创办文艺期刊,播撒五四新文学的火种,发表了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丘东平的《第七连》等反映抗战现实的优秀作品,培养扶植了大批文学新人,并以适合香港读者口味的通俗形式,创作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向广大香港读者生动、形象、迅速地反映上海抗战现实,激扬香港读者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学审美趣味。二次赴港,正值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不久,茅盾受周恩来同志指示,与转移到香港的广大进步文化人士一起在港开辟“第二战场”,通过小说、评论及多种多样的文学活动,紧密配合内地抗日战争的发展,向海内外广大读者揭露国民党当局打击迫害真正爱国抗日的革命力量、腐蚀进步青年,与日伪联手,制造摩擦、消极抗战的罪行。第三次赴港,正值新中国诞生前夕,茅盾通过大量的政论、杂文作品,激浊扬清,抨击时弊,与郭沫若、柳亚子、洪深等大批在港文化界进步人士,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战斗,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迎接中华民族新世纪的到来。
与会者认为,今天,许多香港作家身上体现出的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敬业精神和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无疑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这一点,与茅盾等文化前辈在三四十年代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大家结合目前文学创作现状,期盼我们的作家像茅盾等前辈作家一样,继续发扬五四文学的优良传统,追随时代步伐,创作出反映时代前进方向、反映香港回归这样的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我们整个民族在新形势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老舍之子舒乙和茅盾之子韦韬在会上也发了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